我是否应该在深圳买房定居?
难的问题都是没有确定的答案的。
如果选择买,你必须得承担得起买房的压力。努力工作、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努力搞钱、拓展社会资源、关注商业利益等等。
如果不在深圳买房,那么选择在哪里工作或生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回到长沙的话,你依旧要面临着可能做不那么想做的工作,每天内心挣扎。如果去大理,依旧会面临如何生存的问题,你要去谈生意,要么就做一个公司员工,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你依旧可能会拷问目前的工作是不是你的人生故事,你如何摆脱现状,那么,和在深圳没有太多区别。
你如果将人比作工厂里原子化的个人,将城市的高楼建筑比喻成钢筋水泥森林,那么你想在真正的森林里生活,就需要过一种退隐的生活,即使我在大理,依旧是庸俗的商业摊贩,所谓的艺术家圈子又与你格格不入。那就不是一种真正的退隐。
我以为,在深圳还是在其他地方,也暗含了一个是要入世努力奋斗,还是出世享受个人生活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炼的还不够到位,在深圳一定意味着入世,在其他城市一定意味着出世吗?这种分法是不对的,那在深圳和在其他城市生活究竟区别在哪里?
是闲暇时光减少了吗?不一定,还是一样的,周末休息,周一至周五上班,在不加班的公司,平常还可以有晚上的时光。
是生活压力变大了吗?如果买房,那毫无疑问是的,你会收紧裤腰带过日子,你会害怕生病,你会害怕失业,总而言之,你会多出很多焦虑的因素。而焦虑的因素会不会成为困扰你的一个点呢?我想说答案肯定是会,谁不会为这些事情担心呢?对吧。但是,如果你不买房,生活压力不那么大,就像现在,我依旧会有这些焦虑,大环境不好,我会担心失业;年纪越来越大,我会担心生病;生活省吃俭用我觉得倒问题不大,所以无论你怎么选择,你永远都会有同样的焦虑存在。当然,焦虑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
是你能够更多的接触到大自然了吗?我心心念念的大自然,我所不喜欢的钢筋水泥,在其他城市也是一样的现代化办公场所,尤其在长沙,不会有任何区别,甚至在长沙去到一个公园会更难,天气更差,阴冷下雪潮湿等等问题更加无法让你忍受。那么在大理呢,苍山洱海,如果你天天去看他也会变得无趣的。
那么,是文化生活吗?其他城市我并没有生活过,在深圳,我自认为自己之前欠缺了一些文化生活,明明有书店,有图书馆,有很多展览,是可以像海绵一样去吸收这个城市的这一面的,但是我并没有去挖掘,所以这也是我这次回去可以好好的去和这个城市去交流的一个点,好好地感受这个城市,就像好好的感受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份工作一样,不要因为弱势、或者游离就不去融入,你不预设立场,不带偏见,用感知和理知去理解一个地方,理解一个人,理解自我,理解时代,理解社会,会多一些新的感受。
对于其他生活的方面,工作、教育、医疗、娱乐、这里有最多的工作机会,能够容纳很多人,最牛的教学资源,名校博士毕业门槛,医疗资源也不差,丰富的娱乐活动,这些外在的我先不用说太多,这是很多人选择要在这里扎根的原因。这也是一个大城市和其他城市拉开差距的原因,这里自然集结的也是最优秀的人才。
在这群人才当中,我再来重新梳理看一下我的位置。
最早,深圳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世界,是一个我认为可以让我进步和学习的地方,这是我来深圳的初衷,抱着一个学生、刚毕业的年轻人的心态,这些年也确实有长进。至少在商业环境中、工作中不再那么弱势,开始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但是社会这些年的摸索确实走了很多弯路,从第一份工作到现在这份工作,都并没有说特别的符合自己的心性(可见生存之艰难),第一份基本没有学到任何职场技能,第二份工作有利有弊,利的一面在于视野,在于对组织、权力和大厂的认识。弊的地方在于高度被同化,高度被工作包围,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度思考,去自我精进,并深埋了自己的原始本性,在大厂中是彻底迷失了这个独处时的自我。
独处时的自我和大厂的(橙色化组织)的自我有一些冲突。
大厂中你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你所有的结果都要经过领导;并且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信息差。这是一个高度分化和权力化的组织。大厂的弊病就在于层级太鲜明,所以作为底层员工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尤其是你是一个边缘部门的边缘岗位,这个感觉后期是非常明显的,果断脱离这个组织成为解放自己的唯一途径)
独处时,你享有自由;当被权力倾轧过的人再次呼吸到自由的空气,那种解放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
回到第三份工作,当开始这份工作后,我少了很多加班的时间,我发现我第一是很感激拥有了这样的时间,第二,我开始去做一些我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包括写诗、看书、听诗歌、唱歌、享受电影时光,并感受到了难得的放松,然后我订阅了许多杂志、报纸,开始丰富自己的信息来源。并在这个组织里面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组织里信息的高速流通。开始思考组织架构、商业逻辑,还研究了下非洲,并关注起了世界格局。虽说工作很闲,但其实头脑没有停止下来,花更多的时间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工作,而是开始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因为这份工作来到了非洲。
而来到非洲后,收获的不止是目前我这样独处沉思梳理往事的时光。还让我真正得到了多元化的认知,价值观的碰撞、世界观的拓展、人生观的思考。以及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虽然对目前的工作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我觉得收获很大。
这些都是你在深圳这座城市获得的机会。
深圳的公司很多,人才很多,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排不上靠前,但是它是在非洲作出了成绩的,胜者为王,我不否定这个商业的逻辑,而且他的组织文化很明显相较于华为这种庞大型组织更加灵活,内部更加的民主化,总之每个组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有弊,所以我不作出过多评价。对于自己,我并不觉得称得上多优秀,但是也不妄自菲薄。
在深圳,面临的客观的难题是什么?
由于高房价,深圳在我的内心成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寒门子弟比较难进入的一个地方。
在这个城市如果没有钱,很难放松。尤其是组建家庭后不得不去考虑住房的时候,你会发现资源仍然是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大部分普通人,我觉得包括我自己,想要在这里分一杯羹,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和他人争夺社会资源,人多了,资源有限,就不可避免的会内卷。不带优势的进入,是需要面临着比较多的挣扎和考验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谁不是这样的大众,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呢。但是有钱,又一定意味着放松吗?是不是仍想赚更多钱,换更好的房子,换更好的车,欲望本就是无穷尽的,如果你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这本身就没有尽头。
这个城市除了搞钱,还能想什么?你要想想周末闲暇的去处,公园、大海,虽然说少了一些原生态的景观,少了一些闲适和安逸感,但对于现代化的社会,对于一般人的工作和生活,其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他能够容纳很多人。你说他没人情味也不是,你在这里有朋友、有组织。
那么,是不是因为考虑到工作压力大、挣钱压力大,要失去独处的生活,失去独处的生活就感觉失去了自我,这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呢?
这里有几个逻辑,独处的生活和自我,是不是非独处就不是自我呢,或者不是那个真实的自我,独处的自我就一定是一个真实的自我,那会不会独处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呢?
进一步推理,非独处的自我是一个怎样的自我?这个自我是真实的吗?我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自我吗?自我在进化,在发展,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也意味着是不同的。(补充下看完《重塑组织》后的观点,其实是工作让我们戴上了一层理性和专业化的面具,让我们失去了感性和柔软的那个自我,所以工作上有一部分是不完整的自我,而独处让你回归到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自我,不再刻意强调理性或专业,而是真实自在的自我,所以这里的自我自然是会有区别的,回归对自我的完整性可能是一个接下来要思考的命题。)
陈嘉映先生关于自我认知的部分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回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在你所做的事情、你与人接触的过程中知道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并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连在一起来反思。
那我是不是缺少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认识,而一直沉溺在独处时的自我认知这一面呢?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很少思考我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我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是什么人,所以我尝试做了很多事情,尝试和很多人接触,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思或沉淀,我还是回到最原始的那个农村女孩和父母身边的女孩最真实。当我步入工作后,需要和周围人高频接触,你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但这个时候你的自我主观能动性仍然是较差的,仍然是比较自我的,缺乏对周围世界和人的观察,更缺乏自己在这个世界和周围人中确立位置,连着他们来一起思考自我的意识。
那么,此刻,当我发现了之前的思维惯性后,我怎么思考这个整体的自我?
我看人的眼光、我对他人的认知、我对事情的认知,我认知和他们相处时的自我,我认知我做一件事情时的自我。
首先,在工作上,我对于我自己工作管辖范围内的事情是非常上心,并极度认真负责,希望做到能力及认知水平内最好的。所以,当我看到别人不用心或者是没有用全力的时候,内心是失望及沮丧的,我对于不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追求极致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有的人就是划水、混日子的,我在很多团队员工里面看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你需要容忍。但是同时,你会发现团队里面也有和你一样的人,这些人促成了团队的光芒,但人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各种各样的动机,所以我其实有些理想主义。
虽然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划划水,比如在加纳的时光,工作不那么饱和,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但我并不忽略工作上的任何事项和事情。态度上,即使目前的工作并没有让我觉得多么兴奋,但我也在努力试图做到最好,研究组织机构,研究人,我在努力提升认知,也是希望能够在看待事情上、处理人际上能够更加驾轻就熟一些,去理解现阶段的一些困惑等。所以我才那么的在意工作,在意一件事,你才会用心去对待,花时间去思考。
专业上,我本以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但是我发现其实有一个误区,我没有跳脱出现有的环境去看待你的工作领域的问题。我还沉浸在目前的工作做市场营销的套路玩法和动作上面,所以找不到什么high点,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套路,对营销这件事情本身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了,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包括传播环境的变化,信息爆炸时代吸引眼球的东西太多了,标题党什么的,对于能够打动人心的营销失去了信心和敬畏(还是能记得一些温暖的台湾广告和泰国广告,包括一些好的创意,在这个时代既匮乏又可贵),对于套路式的营销也没有多大兴趣。偶尔市面上也能涌现几个好创意。
现在看了太多例子,反而少了当年那种凭空瞎想时候的乐趣和激动。当然我觉得创意也是好的洞察的产物,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生活中,还是不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见多识广后分辨力变强,但是失去的也很多。有些不希望让他失去的就要保留下来。包括可能以前看到别人怎么能有这么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么巧妙的洞察,这么会讲故事,这么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么好的电影等等。讲故事、讲人性、讲事件。
可能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研究传播、营销,把心真正沉下来去打磨你的这一块技能。
接下来,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要去体会这份工作带给你的乐趣,去感受到它好的一面,仔细回想,还是有很多乐趣在里面的,回归到你如何处理一件件工作的事情中去看待你在工作中的状态和自我。
补充:在工作这个问题上,看完《重塑组织》后,回头分析我的工作状态,戴上了一层很厚的面具,理性和专业。慢慢的不敢流露太多的感性和柔软的那面自我,意识里觉得女性偏感性,希望理性一些,不带感情的面对工作里面的冲突、攻击和复杂的一面。
和人接触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说实话,虽然我不喜欢社交,我也不喜欢群居,不喜欢主动邀人等活动,但工作上的交往我还是保持专业性,我来非洲后,大部分在工作上认识的人我都是热情相待。包括本地员工,包括本部和其他部门的中方员工及领导,工作上的外部伙伴关系,发自内心的是尊重和平等的认识与对待,及认知的倾听和理解他人,以前在国内,我也积极成为部门的明灯,努力去协调关系。不是那种带刺的人或是不好相处的人,甚至可以说非常好相处,没有什么壁垒了。当然这个过程我会去分辨他人。这就是对他人的认识的部分了,也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那就是说来话长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各自的优缺点。这是工作上。
业余认识的朋友太少了,这次出国基本都是工作关系,很少有能发展为私人朋友关系的,这个不多说,当然,对宿舍的保姆是建立了比较好的印象。
和朋友的相处中,我的朋友相对来说真的较少,都是同学或工作上认识的伙伴,没有说真正和你很相似的伙伴,大家各自差异都较多,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对待他们也是付出全部的热情和努力的。社交活动虽然也不多,组的局也不多,但我真实的感觉到那种和同学朋友相处时的比较能够谈的来的状态。互相吐露烦恼、担忧等。
和亲人,家里长辈我想对来说是缺乏相处的,过年的时候也尽量做到去倾听他们,去理解他们,融入他们。
那么,我对关系其实一直都是这个态度,可能是不太会与人熟络、拉关系,所以一直对自己有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自己不太会和别人相处,不太会处理关系,但我觉得其实是自我认知的一个误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是会相处。不必迎合你,取悦你,我们各自都按各自舒服的模样去表达自己就可以。
这意味着,现阶段这是我的自我认识,我觉得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基于现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巩固或优化某些内容,然后形成新的形势下的建设中的那个自我。
当然,我觉得独处时的自我也是整体自我的一部分,为什么我觉得独处时的自己更像最真实的自己,有多真,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独处确实给我带来平静和快乐。
那么,关于独处和群体的问题,要怎么理解呢?
我以为来了非洲一趟,像退隐、回归独处的生活会被抛到脑后,因为在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经济似乎成为国家摆脱现状的唯一手段,商业化、努力成功、发展经济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是不是呢?当我看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加班,不内卷,并未为自己的国家表现出忧心忡忡的焦虑,或一定着急着要挣大钱,而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当然可能是宗教影响),我觉得听到音乐就能忍不住跳舞的人,生活的幸福感能差到哪里去呢?
昨天看叔本华的思想,跟我以前大学时候的状态不谋而合,那会没有工作挣钱生存的压力,整个人也是活在精神世界之中,但是我发现那段记忆似乎像是直接被抹去了一样,在工作之后渐渐消失。
现在在加纳,外部环境优渥,吃的好、住的好、空气环境好,似乎又有时间回归这样的生活,于是这样的思想又重新回归到我的视野。和大学刚接触到这样的思想时候的状态不同,经历过社会磨练的这几年,我在以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试图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重新思考这个孤独和合群之间的矛盾。
大学的时候,我就不太喜欢合群,除了偶尔的班级活动和必要的上课之外,就是待在图书馆的时间,自由自在的看想看的书的时光是最平静的时光,那个时候就有很多在图书馆独处的时光,也因此受到过一些文学和哲学的浸润,虽然很浅。
现在,我发现自己又有时间的时候,依旧是回到了那样的状态,我开始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非虚构文学、小说等等方面的书开始阅读,看纪录片也成了我的一大爱好,包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军工、航海等领域也开始关注起来,不管好与不好,都有兴趣去了解,在积极的吸纳,当然多了些许的维度,也解答了一些困惑,因此我一直感觉,有闲暇时间去阅读深度的书籍和作品,是对一个人的认知提升、认识自我、他人、世界有很大帮助的。
之前工作的时候,闲暇时间就是刷抖音、逛淘宝、看杂志,没有看一些营养的书籍,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向内探索,也没有写作记录的习惯,所以漂浮的状态很明显,而这种平静的日子会让我思考更深,内心渐渐寻找到了安定的感受。
我的内心就有一个宽阔的小宇宙,当然,你可以说它是难得的禀赋和难得的境界,但是这个,也为我带来过深深的困扰,这种就包括进入人群时的敏感,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交流时的害羞。
但不说不表明我不敢表达,或我没有勇气,恰恰相反,我有很多想去表达的,但我没有梳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因为考虑的方面过多。我非常有勇气,但是我还没有将这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融为一体,没有从现实的世界去进行经验的思考,自我发展的不够深入和透彻。
那么放到现在,对于考虑的方面过多,我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归纳,并从理性客观的维度去进行分析,减少偏见和立场的植入。有些时候,开始根据表达的情景和人,开始有留白(刻意不说)、有延迟(刻意放慢)等等方式和手段,去让双方达成更好的沟通协作。
我能对现实世界有合适的处理手段,也能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两者不是对立冲突,而是相互融合,我觉得是发生的一个变化。这说明这个自我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明白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在人群中的位置。
所以对人际关系我虽然还是不那么愿意走进去,但是我也可以走进去,对于害羞,我可能骨子里还是害羞,但是我会隐藏的很好,并尽量的去融入整体。
而为什么对独处有如此深深的执念,有好的方面,我觉得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在于纯粹和自己对话,没有受其他人的打扰,你的所有思绪想法都是出自于你的内心,你和你想要交往的人都可以在书里面相遇,这样的相遇是你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追求更深刻的认识、追寻更多维度的思考是一个受过教育、有自己独立认知的人的最迫切的追求。独处时获得更加丰富的自我,不用忍受社交生活中从他人身上感受到的种种陋习。叔本华对独处评价非常高,当然那是有他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的。
不好的方面在于在没有全面的认识世界和他人之前,容易走入一个自我的误区,包括自视清高及自我闭塞。
那么,对于非独处的时间呢?
首先是占大块头的工作。作为组织中的个体,我这段时间也在尽力去理解合理的组织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目前我所处的组织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你会发现你青睐于青色型的最高阶形态的组织,在那样的组织中以个人的内心获得为价值,不再围绕着冰冷的数字目标,也不用层级关系,人人自主管理。
当前组织还是会以经济效益为主。那么,目前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呢?
1、社交媒体弹出消息的时时侵扰,碎片化的工作沟通,多人次的沟通,会议、随时待命的工作事项,常规的工作项目,对他人的工作能力及态度的忍受。这些,随时都会让你处于焦虑的状态,那么,如何和这种状态共处?
以前对于我而言不构成太大问题,主要是自己以前更多是新人,是对自己工作高度敬业,会查看每条消息并回复。等到后面消息越来越多,找你的人,面对的琐事越来越多,面对的会议越来越多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信息会对一个人造成负担。
以前那种紧急状态,你必须要打电话,如果不现在解决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的危机感,还像条件反射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忍不住紧张和焦虑不安。现在其实已经好了很多,没那么紧急的事情,没那么多需要联系的人,以前需要联系的人在我这里就像一个符号,一台机器,你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象征物,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不完的信息,随时可能响起的电话(曾经对我而言像噩梦),这个在现代社会可能再正常不过了,信息高速流通,人员连接频繁,很多信息和很多工作都变成了流程的一环和例行公事。
到现在我对需要给别人打电话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心理,但是没办法,我会表现的理性专业。这是一种工作能力。
在目前所处的橙色组织中,这种感受依旧是较为明显的,你身处这样的组织,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处理的方法。首先心态上必须要接受,其次方式方法上包括:定期查看消息,分清轻重缓急,解决问题为主,最后不要忘了,你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头像,一个名字。
2、人才。可能是品牌发展初期、组织架构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但整体业务没有跑通,以及缺乏高精尖人才,如果你用顶尖企业的标准去衡量,当然是无法企及的,但如果基于整个企业的大盘子,未必有那么差,可能也是目前业务面临的危机和难题,所以这个问题估计只能等形成正向循环的时候才能有一个比较信心的状态。但在我看来,管理团队有很牛的人,不是那种战狼式,而是温和派的,但这样又容易滋生下面的人的松懈、懒惰以及不作为,下面干活的团队的成员我认为还是中及中以下水平,这个印象是我通过跟他们的交流判断出的个人素质,个人状态判断出来的,但我承认,商业无高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你胜利时,所有人在外人看来都是优秀的。
3、总体而言,从大的方面来讲,你在团队中是归属感比较低的,对公司对认同感、对群体的认同感都相对不高,但是我又不能一直将目光聚焦在环境以及别的人身上,而要聚焦于长线和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对于我们自身部门的业务,也存在诸多难题,比如受限于发展阶段,很多市场动作和行为其实没有办法开展,它也会随着摸索和进一步的组织发展动态的发展,如果业务发展不起来,我们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市场会进行判断。
从个人的小方面来说,你在这里还是得到了工作中管理能力的思考和提升,沟通能力和统筹能力的提升,对个人整体能力算是往上迈了一个台阶,同时在工资上也相对而言有涨幅。
我在这份工作上还能作出哪些提升?
对管理的思考
对营销促成产品成功的思考
商业思考
组织思考
对人的了解
其他的群居生活呢?
和朋友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和兴趣小组在一起。
如此的赞美独处,那么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身处某个群体是会让人觉得还不错,还舒服的情况呢?我们都身处社会中,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享受工作上带来的成就,感受他人做出的美食带给我们的胃口满足,无穷无尽的这个世界创造的一切,商品也好,服务也好,文化也好,理论也好,所有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所有的历史革命,战争,所有的都是在为我们身为世界上的一个个体服务,都是为社会中的原子人构造,独处只是一种思想,还有号召着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生活的各项活动。独处只是独特的历史时期、独特的人(比如说学者、哲学家、艺术家、作家、诗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学或哲学放大了这种独特,但它不应成为唯一的思想或主流。
我们在群体里面也能感受到快乐,在亲人朋友的环绕中也能体验到平静和幸福,群体还能给人归属感,不会让人产生恐惧,我不否认在环境优渥的条件下独处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是并不意味着离开了孤独,其他的一定是不好的。说什么我们在和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必须牺牲掉自己的一些习性,那会让我认为这是一种傲慢,农民未必不是哲学家,不必自视清高。按照你要求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就是你最好的为人处事之道。(轻踩一下叔本华的观点,为群体生活的合理性发言)
而是不是可以等到你退休的时候再去考虑退隐的生活,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发挥和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在非洲看到的贫穷景象,说实话,也是双面的,就好像繁荣也有两面性,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不好,贫穷虽然物质匮乏,但是他们反而活得更开心,除非那种吃不起饭、治不起病的情况,大部分家庭是能够支撑起一份稳定的生活的,虽然这里也分成富人,打工人和贫民,虽然很多人买不起房,但是贫穷也只是一个阶段而已,事物都在往前发展。可能再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就可以追赶上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我能感受到的是,任何生活过久了,一个人都会产生倦怠感。所以可能不是深圳的问题,也不是长沙的问题,更不是家乡的问题,问题都出在你对事物的认知上。
在加纳的这段清心寡欲、独处、和自己对话的日子虽说是美好迷人的,那是因为你的工作没那么必要忙碌,你拥有一份工作,你在这个年纪享受着清理自己的思想的迷雾,梳理自己的时光,而清理完成后依旧要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你无法靠想象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只能靠真正的尝试去生活。
年轻的时候,就是容易被这些幻象和想象给吓唬住,而郁郁寡欢、不知所往,但是生活从来都不会给你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只能依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所以,这个问题牵扯出了这么多,我想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对你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又重新梳理了一遍,答案留给时间和实践吧。
嵌入我的人生故事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可能只有当你走过一大半回过头来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还是一样的,我无法通过想象去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只能通过尝试以及being,在和存在,才能了解。
我只能说在阅读和独处、与人沟通提问倾听、对人深层的探究、对文学、哲学的思考、对自然的记录,对人间烟火的记录上面感到很平静和幸福;对外的内容输出上面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本质上,我对商业、管理、组织只是副业的兴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工作、生存。但是我并无法看到走商业路线对我的吸引力和我自己的天赋才能。
anyway,这个命题我觉得只能通过时间、通过我的选择、我的取舍、我未来人生走的道路去获得答案。
我也不用着急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学会和混乱、和痛苦、和挣扎、和不融合并存。
所以,也不用反反复复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无解的问题,我只能这样去回答。
我何以安定?安定是否一定需要通过房子?如果漂浮,如何沉下来?
我感觉到安定来自于内心。
来自于对工作和生活的认识。
当我对工作抱着积极的态度和信念的时候,内心也是稳定的。
而你我怀疑目前的工作,无法作为积极的回应和判断的时候,我就非常悲观。
你当然同时可以对一份工作有非常正面和非常负面的看法,任何公司、人、事在我目前看来都是有诸多方面及诸多维度的,没有纯粹的好与不好。
但它与你的个人认知息息相关,譬如说,让我回到之前的那一份工作,我会觉得很难再从事下去,因为那只代表你在那个阶段的认知和能力,人在自我建设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和越来越强的能力,就无法再在同一个位置待下去,进化是必然,改变也是必然的,它是认知和时间的产物。
依靠去做事情让自己认知提升、能力提升。而不是一味的聚焦于车子、房子、工业化、中产精英、大厂、打工人等词汇,构建自我的知识壁垒,让自己平静幸福。
一次次把自己揉碎重组,一个人活成一个组织,一支军队,在自己这里就能发现最强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