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治疗了3例貌似低烧的病症,对于《伤寒论》的阴阳,又有了一次深度的感悟。
这3例病症有几个共同特点:①畏寒②低烧,其中一例确比正常体温略高;另外两例体温基本正常,但自觉似乎低烧③受寒后出现④左脉浮⑤右关沉滑尺沉⑥食欲差或恶心……
《伤寒论》有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一条文在解释“畏寒低烧”的发病机理。关键词是“发于阳”与“发于阴”。
阴、阳这两个词语,在整部《伤寒论》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果以在一个条文中同时出现为条件,经粗略统计高达160余次。但是在不同语境下,“阴阳”的表义不一。
那么,此处的阴阳做何解释?
以前,读此条文,如在雾里,不知所云。这一次经历三轮实战,有具体医案做依托,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一、病因
或是穿衣少,或是洗头发,或是骑车出汗后,被凉风吹到,出现感冒的症状。在服用感冒药后已无大碍,不久之后却又发展出不同的新病症。
二、病症
一例以鼻炎为主,一例以妇科炎症为主,一例以眩晕为主。
三、脉象
寸脉无一例外均为浮。浮,主邪气在表。左关尺均有沉象。沉,主里虚寒。
四、胃气
左关沉,代表胃气不足,或食欲差或恶心或呕吐。里虚,以胃气不足为关键。
综合以上4点,得出结论:此处条文中的阴与阳,指的是表与里关系。阳主表,阴主里。
具体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其症结的根本在于邪气在“表”,因为体表有寒邪困束,机体急欲通过发热汗出的方式,将寒邪驱离体外,所有才有发热的症状。
外源性的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它们无不是从外至内、由表及里侵入,而驱离的方式都要反方向操作,由里至表,从内到外。所以才有“给邪气以出路”的说法。
那么,为什么会畏寒、低烧呢?
首先,无论低烧还是高烧,都属于发热,只是体表温度的高低区别,但病性是一致的,需要汗出解表。
其次,畏寒的根本在于里虚,胃气不足最为典型,彰显着体内气血的严重不足。急欲发热而汗出,抗衡邪气于表位,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低烧,在表实里虚、内外交困下,身体必然以低烧的形式出现,一幅力不从心的萎靡状。这颇有几分时下流行语“躺平”的意味。
从本质上讲,以上疾病叫“伤寒”。
还有一种疾病,叫“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各种类型的新冠肺炎就属于发热而不恶寒的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