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约定好一起打车到会展中心当志愿者,我所在的小组组长按约定时间一路捡人上车,其中一位小伙伴迟到了,让所有的人等了他半小时,所幸是在车里而不是在凌晨四点冬天的街上。于是让我想起了迟到这个话题。
我曾经因为迟到改签了动车票,然后又因为再迟到,错过了动车。教训太大,于是从那之后,对迟到不再是无所谓的状态,也让自己越来越有时间概念。
迟到的影响力
好习惯要影响到他人很慢,坏习惯却像个传染病。比如我司的老板基本上没准时过,于是我司的例会也从来没有准点开展过,再影响下去是基本上大大小小的会议都从未准时开过,无论老板是否参与。这就是迟到的力量。
在任何场合,遵守规则是一种美德。但当大部分人都不遵守规则的时候,遵守规则的人反倒会被人看成是傻子。这种病态的“约会现象”值得“习惯性迟到”的人反思。
迟到的缘由
客观性迟到和主观性迟到
1、预判能力和自私心理
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持过分乐观态度,比如交通状况。不迟到意味着必须打出提前量,而这种提前量通常不能有效地做任何事。所以,自私的心理把这种提前量一再压榨。我前面提到的最糟糕的一次迟到就属于这种情况,预计自己做公交车需要45分钟,预计自己走路到公交车站需要20分钟,预计下车之后到检票上车需要15分钟,但是没想到等公交车就花了十几分钟,没想到下了公交车检票队伍是一条长龙。过分乐观,加上不想把太多时间花在路程上,最后演变成一张白花花银子换的动车票变成废票一张。
2、对事情的重视程度
重视程度不够的时候,对一件事情的准备通常也就少了很多。前面提到的例子里,我们说好是4:45到现场,之前群里也反复强调过。但是我的小伙伴上车之后还在纠结不是说好5:00到就可以了吗。所以对这件事情,他并没有充分准备,没有上好闹钟,说得再严重一点就是没把这件事当成重要的事情,可有可无。可以举例的还有,约定好的面试时间,面试者或者被面试者迟到,可能这不是一家理想的单位,可能这不是一位理性的被面试者。
3、多线程工作,时间规划出问题
这个跟过分乐观也有一定的关系,对前一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估算不足,导致前一件事影响后一件事,全程处于点火和救活的状态,多出现在事务繁忙的领导或者上班族。比如我的老板,大概就属于这一类。
4、心理方面
当一个理智成熟的人认为一件事情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做。当他们认为不好的时候,就不会去做。所以,对于一个守时的人来说,一个人准时出现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守时是个坏习惯,也就说他们会认为一个经常不守时的人一定是一个认为迟到也无所谓的逗比。
我大概是那个认识到迟到是一个坏习惯的人,从自身经历带来的教训,从身边人的影响(彭哥、朱朱都是不会迟到的人)而被改变的。关于迟到,有心理学家还探寻到这可能咋母婴期间就有影响。但是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养成一个喜欢,或者用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完全没有做不动这种事。关键还在于自己改变的欲望有多强烈,是内心驱动还是外部驱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