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文系的妹子,“口才”和“笔才”是老师挂在嘴边对我们的基本要求。现如今即将面临毕业,决定考研的同学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准备复习,想要工作的也都开始关注招聘信息。似乎每个人都很在为未来努力,可无一例外都夹杂一丝迷茫感。
我就是迷茫中的一个。近段时间,我在心中暗暗将未来的职业规划与文字写作挂钩。可是当我在频频刷知乎,简书试图寻求提高写作能力的“神丹妙药”时,却忘记了轻声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要写作?”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来说说我对写作的“固有认知”。以前一直认为写作就是语文老师每逢周末必须布置的一项任务——小学是日记,初中是随笔。就连后来的高中也逃不开“高考作文”的桎梏。记得春节,我边晒着太阳边整理以往的试卷练习册,翻到不少曾经的“大作”,饶有兴趣地翻开瞧瞧。我发现,小学的日记本还可见到自己直率表达出的喜怒哀乐,中学时代的作文中就似乎将本性隐藏起来了,只是空有规规矩矩的结构和几个被写烂了的举例。不禁黯然,好像不是我在表达文字,而是文字在掌控我的思绪,我变成它的奴仆了!
不过,幸运的是。学生时代的“八股作文”没有把我对文学的热爱熄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毕淑敏的散文,席慕容的诗歌。我感慨那些未尝雕饰,如清水芙蓉的文字在她们笔下诞生出如此扣人心弦的魔力,渗透出朴质又感人,回味无穷的馨香。我是那么醉心于美文的世界,好像一个误入桃花源的人,怡然自得,流连忘返。因此,我也坚持闲暇时间坚持写作,大多是一些从生活不经意而来的启示,积郁在心中不吐不快,写作就成了我抒情泄愤的最佳渠道。有几篇拙作参加征文比赛还获了奖,这些肯定都一点点燃起我的文学梦。
说实话,对于写作,我自认为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以往读同学情感充沛跌宕起伏的文字总叫我羡慕不已,而我只是擅长一些简单清淡的抒情,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说着自己的故事。可是,就是我认为平淡无奇的文字竟也有人向我表示获得共鸣与感动,我心里一下子就好像海绵吸满了水,鼓荡起了一股力量。
如今已是大学,自由学习的氛围让我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我也一点点理清内心的思绪,直至剩下纯粹为写作而写的清明心境。最近读了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合写的《文心》,里面谈到写作的“触发”对我启发很大,书中提到,“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突然就和我以往萌生写作的动机相契合上了。
为了功利而写作无可厚非,或许是为了前途,为了生存。然而,倘若没有内心情感的溢出,写出的文字多半是干巴巴的。“触发”的功用便是让你不自觉地表达内心的真实诉求,出于灵魂的文字极其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再次,写一篇好的作品需要有准确清晰的逻辑与表达能力,这就是《文心》中所提的辨别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所以,写作的过程亦是对自己文学知识的查漏补缺,修整学习的过程。学会在叙述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到有条有理,有理有据。最后,持续地写作是输出,毋庸置疑需要大量的输入才可供应,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就是在输入。因此,坚持写作就是在无形间用书为我搭建了一个个可以不断进步与成长的阶梯。让我不断在文字海里里尝试与遨游。最后,可以自如地在水里吸气与换气,就像在陆地上那么自然。
我想,这样的写作,不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丰盈。而我,也已经找到了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作”的答案。《文心》中对于写作的阐释如同醍醐灌顶,让我清醒地知道为何写,如何写。那么就努力让写作变得像呼吸那么自然,不需要换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