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UI设计已经有一年半了,期间从一个Icon maker慢慢进化,进而深入学习iOS和Android的设计规范,或许从那时开始我开始理解UI设计的概念。到这我也就只能输出静态稿,因为交互知识的匮乏,设计看似漂亮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好多逻辑漏洞,无法自圆其说更甚者有些功能根本走不通。于是我便停下了对技能的追求,开始寻找关于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方面的资料开始阅读,开始分析自己假设的需求,开始绘制用户的使用流程图。我开始完整的思考一个项目,从需求分析到前期调研,再继续还原用户场景和使用流程,直到这时我才开始深入到视觉设计。
按照自己假设的workflow,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虚拟项目)REGER微博这是一个微博的第三方客户端,在设计过程中我分析了微博客户端的优缺点,重新架构了产品的功能,并且尝试在自己的设计中加入手势和新的交互模式。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静态稿的设计,可是我并不满足,为了使它的操作方式更好的展示,我开始深入学习AE(之前有一定的AE基础),边学习边尝试完成产品的宣传视频。在设计过程中我将自己封闭,改变电脑的显示时间,手机开启飞行模式,就这样我花了五天完成了最后的视频。
当我开始我的第二个项目时,我拥有了团队-有饭儿,团队只有三个人可是输出效率超高,小兰-产品经理,大王-用户研究员&视觉设计师和Mars(本人)-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项目的详情我不想过多的详述,项目厨趣是我们参加UXPA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的作品,我们挺过初赛,记得当时有三个评委给了通过。可是复赛阶段,我自己有了一些突发事情无法继续深入,加上小兰学姐马上要去工作,项目只好叫停。当自己恢复过来,大概已经是八月中旬,我开始重新整理概念设计报告,梳理我们的设计需求,认真思考了三位评审提出的建议。一样的workflow和设计时间,我给了自己推翻之前重新再来的机会。
九月初我完成了完整的视觉设计,就在这时我没有按着原本的打算,制作产品演示视频。我开始静下心思考,“视觉流的产品原型演示,能够带给用户多大的使用体验,能够获得多少用户反馈?”。于是我开始学习可交互软件,并尝试将自己的设计实现出来,面对众多的原型软件,我的选择综合症爆发了。于是我开始在知乎上到处询问和查看相关的问题,在效果实现和学习成本两方面的权衡下,我选择了Form-一款可视化编程的交互软件。在深入钻研三天后,我边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设计稿实现出来,期间遇到了好多不懂的Patch,因此只好潜心熟悉并练习官方案例。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拆解案例,组合还原,终于将自己的设计实现出来。当你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自己的设计稿并且不厌其烦的点击体验动效的细节,这种满足感是无法言说的。
我开始将Form纳入到了我的workflow,可是经过我对Form 的深入学习,我发现使用 Form 去模拟一个完整的 App 或者大的功能块是不现实的。个别动效实现可以使用Form 类型的软件,要是你把 App 模拟的和真的完全一样了,估计时间成本和开发一个 App 界面也没什么差别了。
到这个时候我开始强烈的意识到开发对设计的重要性。加上之前对动效设计的练习和思考,让我深深的明白设计和开发之间需要一个平衡点,这也促使设计师去了解开发。就在这时候我开始重新阅读Meng To的书,开始学习Xcode的storyboard和swift。
讲到这里,已经是全文的尾声了,回到题目的design code,这也是我另一个设计阶段的开始,回看这一年半的设计历程再结合design code中design principles章节,有些原则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了践行,有些还需要慢慢的融会贯通。在结尾处我附上配图上的那句话并且我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Trends fade quickly, strong foundations last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