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508
读书丨《审美谈》第二章/美感与真善-2
文/阿斌
在第二章里,王朝闻先生讲到美与善的关系,王朝闻认为善在美先。
他说:“心灵美这一概念和灵魂丑恶一样,属于伦理的评价。”
01【书中摘要】
在艺术里,好的人常常也是美的人,而坏人则常常是丑的集中表现。但是美丑往往体现在同一人物或事件里。
审美的判断不仅是个人审美情感上的愉悦,而且是同社会的伦理观念相统一的。这就是说,美丑判断离不开善恶标准。
【个人理解】
1.过去我们看电影,人物一出场,凭借着他的长相,就可以判断出好人,还是坏人。特别是在某个特定时期,好人是高大全的形象,都是浓眉大眼的。比如:李玉和、杨子荣、高大泉。这样的创作被冠以英雄主义的创作。而坏人都是丑陋的、猥琐的,甚至是一瘸一拐的,比如,电影《海霞》里的特务不仅丑,还是个瘸子。
那个时期的电影,不用去看情节,仅凭长相就可以知道。这种脸谱化的安排,是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2.关于善在美先与善恶标准,最好的例子,当属小说(电影)《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故事。书中埃斯梅拉达是个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她白天靠卖唱为生,晚上和乞丐王国的穷苦人住在一起,埃斯梅拉达倾国倾城的容貌,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罗自从遇见美丽的埃斯梅拉达,被其美色所吸引,因此而神魂颠倒。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弗洛罗先是指使养子敲钟人卡西莫多强行劫持埃斯梅拉达,途中被骑兵上尉队长菲比斯所救,埃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菲比斯。但菲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弗洛罗刺杀,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
相比之下奇丑无比,瞎一只眼睛,瘸着腿,驼着背的卡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达被绑在广场上的转盘上示众,惨遭鞭打,口渴难忍时,埃斯梅拉达却不计前嫌的给他喂水,卡西莫多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
在对埃斯梅拉达行刑时,卡西莫多将埃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巴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卡西莫多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埃斯梅拉达被由弗洛罗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卡西莫多愤然将弗洛罗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最后卡西莫多也在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这部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美与丑,善与恶展现在人们面前。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是美与丑的对比;卡西莫多和弗洛罗,是善良和邪恶的对照;菲比斯和卡西莫多,是虚情假意和坚贞不渝的对比。卡西莫多虽然丑,但却心地善良。弗洛罗虽然受人尊敬与爱戴,但在他高贵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虚伪险恶的心。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表明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这里,作者对于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塑造,就是将善良放在了美的前面。
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对于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的描写是极其鲜明的。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则是另一种情形。托尔斯泰的将美与丑,善与恶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在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过去伤害过玛斯洛娃,但当他知道玛斯洛娃已经被迫当了妓女,并且成了谋杀案的嫌疑犯时,聂赫留朵夫不顾自己的名誉地位为玛斯洛娃而奔走。
02【书中摘要】
美不是艺术的唯一属性,却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属性。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建立,是以审美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互为条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少对方。
【个人理解】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主要是说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互为条件,谁都缺少不了谁。而这个存在的条件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用一句普通点的话说,是你欣赏美,说明了你有欣赏的能力和你的主观判断。
无论在艺术现象,还是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中,它们自身的属性都有多重属性,审美属性只是众多属性中的一种。审美对象体现着审美主体自身的精神需求。审美对象是人创造的,必然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对于一件精美的瓷器而言,它有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其外还有着审美价值、收藏价值等多重属性。对于一件器物,它的使用价值是第一位的,但是当人们不满足对这件器物的使用价值的界定时,或者说,当物质极大地丰富时,这件器物的审美价值就会上升到使用价值之上。还拿精美的瓷器来说,当我拥有了这件瓷器之后,我并不是要使用它,而是欣赏它。这样,审美价值就得到了提升。
在书中王朝闻将使用价值当作“善”来看待,他用以说明善在美先,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只能说艺术品与日常用品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经过善的检验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
【核心观点】
真善美从属于伦理学评价,在美与善之间,善排在美的前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