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理财服务多年,该是时候写点保险相关的了。这是一个被很多人误解的产品,当然,行业本身的从业人员要负主要的责任,令人反感的死缠烂打式营销方式和各种夸大其词的销售套路,让国人一直对保险产品退避三舍。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的日益健全,这种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部分人已经认可了保险的功用和意义。所以今天,我也不想像朋友圈里的保险营销人员一样再去宣导各种保险小故事或者各种大道理,而是纯粹从理财、尤其是家庭财务管理的角度,谈谈保险的配置。
保险产品种类繁多,适合的人群也各有侧重。要想全面解读,实在是很难。这里,我总结了高中低档三个配置,给大家一个参考:
低配版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或经济实力有限的年轻家庭,手里富余资金非常有限,还要他们花钱去买保险,肯定是既不情愿也能力有限。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买保险了,对于这种预算有限的家庭或个人,我的建议是,至少要有低配的保险组合:
定期寿险+意外医疗+重疾保险
定期寿险是指在固定年限,以人的生命为保障标的的保险。通俗点说,就是交了钱之后,在特定时间段内身故,就有大笔资金赔偿。定期寿险相对杠杆非常高,即很少的保费,就可以购买很大的保额。比如20多岁的年轻人,选择长年缴费,一年花费几百块,就可以有100万的保额,这是给家人的很大保障。也许有人会说,我年纪轻轻,不需要保险,而且大学刚毕业,没有钱。但我觉得,年轻人更应该给自己买一份保险,因为寒窗苦读十几年,父母也是一直在付出,终于进入职场未来可以回报父母了,这时如果发生疾病或意外,那就是对父母毁灭性的打击,一份保险,既是保障,也是孝顺。
之所以要保意外医疗,是因为大部分住院治疗都可以通过社保报销大部分,但意外造成的伤害很多社保是不报销的,所以建议补充意外医疗保障。
重疾险也是对社保的补充,因为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很多进口药或高端的医疗耗材是不在社保报销之列的;何况还要考虑医疗花费之外的护理费用、营养费用、甚至收入补偿等。建议重疾险的基础保额至少是30万保额+一年收入额。
以上几种都可以通过消费型保险解决,优点是需要资金少,缺点是没有储蓄作用;如果有余力,建议可以考虑返还型的定期寿搭配附加重疾和附加医疗,这样一定年限取回保额,类似于零存整取的作用,每年的保费就算攒钱了。
标配型
对于比较中产的家庭,建议选择标配组合:
储蓄型定期寿险+重疾(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利用消费型定期寿补充更多寿险保额)
再加上:
教育金+养老年金
对于一般的中产家庭,收入盈余较多,家中也有相当储蓄,建议优先考虑储蓄型及返还型保险,既能在年长时积累一笔资金(或传承给后代),保单的现金价值也可以在急需用钱时保单贷款。
疾病等保障类型充足的情况下,建议增加教育金和养老年金型保险。很多人会去算收益率,觉得保险没有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要知道,保险的功能不是投资,要求较高的收益率是不太公平的,但保险的功能和安全性是其他金融产品不能替代的。那么,没有高倍赔付的教育金和养老保险有什么功能呢?太多了,强制储蓄、专款专用、提供确定现金流或大额返还,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产收入家庭,标准应该是拿出10-15%左右的年收入去购买保障类保险,再用20-30%左右的年收入进行储蓄类保险如养老和教育金的购买。这是家庭资产的守门员和后卫,至于前锋(即投资)的收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但就算投资大神也有失手的时候,所以保险这种防御类资产是一定要配置的。
高配版
对于中产以上的富裕人士,即所谓的高净值人士,建议在中产家庭的配置基础上,增加:
终身寿险和子女的大额年金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都那么有钱了,什么病看不起,养老更不缺钱,还需要保险吗?也是需要的,只不过这种家庭,需要的是保险的其他功能,比如资产的隔离和传承。
不同于消费型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的保费更高,但具有现金价值,可以退保或保单贷款;而且顾名思义,终身寿险的保障期限是终身,也就是说这一单保险最终一定是要赔付的,所以是财富传承过程中很好的工具,具有指定性强、私密性好、规避债务风险和遗产争端等很多优势和作用。所以无论保障功能抑或传承工具,终身寿险都应该是高净值家庭的重要配置。
而子女的大额年金,其实也是一种传承方式。不同于终身寿险的身后传承,子女的年金属于一种生前赠予,父母作为投保人,为子女购买大额年金,相当于提前做了定向赠与,但子女并不能动用大额本金,只能按照合同约定领取固定金额年金,起到了资金“缓释”的作用。另外,由父母投保的大额年金,属于子女的婚前资产,婚后不易发生混同,即使子女未来配偶发生负债,也不会由于夫妻共同负债而被追偿,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
所以,子女年金和终身寿险搭配,能起到不同时间的资金传承和不同风险的防范,是富裕家庭的较好选择。
以上这些,当然是指一般的配置。保险作为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其实对于每个家庭适用的方案都会有些微差别。最好的规划当然是私人订制式的服务,但国内目前的理财服务或诚信体系,恐怕也很难做到。所以希望这一篇低中高三档经典配置(当然是私人观点)的文章,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基础理念理解和配置策略。对于一些特殊需求,我们暂不作讨论,有感兴趣的朋友,未来可以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