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絕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煩惱
這是我最愛引用的觀念之一,因它一刀切入了修持的核心。我們一向認為自己的煩惱全因外境衝突之故,其實,煩惱真正的起因乃在於自己拒絕了耶穌的教誨,轉而選擇以小我為師。只不過,這一課尚未直接點出這一隱含的深意。
(1) 這觀念可如前面幾課那般地運用在你認為害你受苦的所有人物、環境或事件上。不妨具體地把它套用在你所認定的任何煩惱之源上,不論你如何指稱它,只要能表達出你的感受即可。煩惱能夠顯現為恐懼、憂慮、哀傷、焦慮、憤怒、仇恨、嫉妒等種種形式,人們慣於將這些情緒視為不同的心理現象。其實不然。然而,在你懂得外在形式根本無足輕重之前,每一種情緒都是你當天練習的最佳素材。把同一觀念分別套用在不同事件上,這是讓你終將認出它們其實是同一回事的第一步。
這一段再次點出了《奇蹟課程》的弔詭:由個別而具體的事件下手,從中領悟出原來每件事都是同一回事,而且這個相同性屬於「非具體」層次(non-sp ecific)。這正是《奇蹟課程》的招牌修法,唯有穿越這一歷程,我們才可能從夢中覺醒。也就是說,在每次一感到不安或生起煩惱之念(這些皆是煩惱的表相)時,立即義無反顧地操練寬恕,我們才會真正領悟,不安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我們心內潛藏的罪咎這一內涵 。唯有如此,我們最後才可能徹悟一切幻相的同一本質。所有的幻相就在這一領悟下銷聲匿跡,僅餘愛的內涵 ,這才是平安的唯一真實源頭。這個功課是如此的重要,只因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煩惱中,更糟的是,我們還那麼肯定是誰害的。本課痛下針砭,幫助我們明白,自己的氣惱不是因為外面那件事或那個人,而完全在於我們是以什麼形式,以及自己認定的理由。
(2) 當你把今天的觀念運用在你心目中認定的某種煩惱之源時,不妨同時指出你看到的煩惱形式,以及你所認定的起因。例如: 我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氣﹍﹍﹍﹍。 我不是為了我所認定的理由而怕﹍﹍﹍﹍。
在此,耶穌一下子就把我們由形體世界的感受層次,提升到心靈領域的心念層次。他接著說:
(3) 然而,這不能取代你的正式練習,你該先找出心目中認定的煩惱之「源」,以及你認為它帶給你的各種煩惱。
耶穌把我們帶回省察心念的功夫,要我們慢慢養成「往內看」的習慣,學習把焦點放回自己壓抑下去的罪咎,它才是構成我們煩惱不安的最終原因。
(4) 與先前的練習相較之下,你也許會發覺,你在這練習中更難做到一視同仁的地步,你會情不自禁地把某些問題看得更嚴重一些。因此,最好在練習前加上下面的句子: 沒有小煩惱這一回事。它對我心靈的平安所構成的騷擾都是一樣的。
人人都有分別取捨的習性。當一件小事讓自己不舒服時,我們會認為自己只是「微微不快」。遇到比較嚴重的狀況而忍不住大發雷霆時,我們會認為這是兩碼子事,不可相提並論。這種情形前面已經探討過,小我老想灌輸我們「幻相有層次之分」的原則,而這正是小我企圖否定上主一體生命的殺手鐧。套用〈正文〉的說法:
小我想用二元世界的具體性來推翻一體生命「 神聖而抽象 」(Divine Abstraction)的真相(T-4.VII.5:4)。
小我最怕的,莫過於我們在人間憶起或活出這一真相,因為那等於宣告了小我的終結。
耶穌繼續指點我們如何套用本課的觀點:
(5~6) 然後,省察內心令你煩心或苦惱的任何事情,不論它在你心中多大或多小。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比較不情願把今天的觀念套用在你認定的某些煩惱之源上。如果有此現象,不妨先這樣想: 我不可能只保留這一個煩惱,而拋得開其他的煩惱。為了達到這些練習的目的,我要將它們一視同仁。
每當我們又想把自己煩惱的原因區分出大小輕重時,耶穌要我們運用上述這些話來自我提醒。
他接著又叮嚀了一次:
(7:1) 然後省察你的心念大約一分鐘左右,試著指認出幾種讓你不安的煩惱,不論它們影響你多深。
回想一下,耶穌在前面這幾課提醒我們多少次,別再把自己的經歷分為大小輕重,認定某些事情比較重要、某些事情不值一提。他要訓練我們「 一視同仁 」的眼光,因為幻相縱然有「七十二變」的本事,幻相終究還是幻相。 等到我們深入奇蹟教誨後,會很震驚於這一真相:當我們生氣時,是自己存心生氣的;只因唯有如此,才能證明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對方是加害我們的兇手。我們日後還會深入這一核心觀念,大家不妨先閱讀一下〈正文〉與此相關的兩節:「 十字架的畫像 」(T-27.I),以及「 自我概念與自性之別 」(T-31.V)。
本課的結尾又重複了一次先前的練習。它再次提醒我們,練習時既要具體,也要對自己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