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票房极好的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我心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人父母,到底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意志,让孩子按着父母定下的的方式来走。比如,当我孩子小时,我曾逼迫她学钢琴。我潜意识里认为以后她若是学习成绩不够好,考的大学不够好,日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那她是不是可以多一条路可以走。只要她一直练习,一直保持学习,那她日后做个钢琴老师是不是也可以相对体面的生活。或者是心情不好时,是不是可以自己弹一首曲子,舒缓一下内心的压力。哪一个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有更强大的能力来对抗这个世界呢。
电影中的父亲为了让俩女儿能够安心练习摔跤,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满眼噙泪的央求,直接剪去两女儿瀑布般的黑发,让她们成为男孩般的寸头,再换上男孩子的行头,穿街过巷。直面别人的不理解与嘲笑。当然了,经过十几年的苦练,孩子终究站上了世界最高奖台。回过头看,这十几年的苦是值得的。曾经的嘲笑变成羡慕了。可是得了冠军的孩子,在往后人生的某个时刻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回忆起被父亲绞去一头黑发时的泪水,那一刻会不会觉得世界黯然失色,包括那枚闪瞎世人眼的世界冠军金牌。现实生活中,这样逼迫孩子的父亲其实是很多的,可是世界冠军只有一个。大多数孩子注定成不了冠军。那些注定普通的孩子会不会在十多年后怨恨自己的父母,逼迫自己走上了一条自己原本不喜欢走的路,让自已失去更多的人生风景。倘若这日到来,一直强势坚持己见的父母又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孩子的抱怨呢。
我没有片中的父亲那般强大又冰冷的内心,可以无视孩子的泪水涟涟。我的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意愿继续走下去,每天弹琴就像完成任务似的。学了两三年,终究放弃了。我也不再强迫她练琴,我怕因为钢琴,我已意识到逼迫孩子给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带来的强大破坏力。我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我困在自己狭窄的世界里恐惧着、担忧着孩子的未来。同时又将我的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去。可人生原本是有无数的可能性,我能给予她的,或许只能是尽力的陪伴,日后要走什么样的路,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个选择权交由孩子。
这部片子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人们争相传颂,很多的父母在自己孩子的班级微信群里,大力推荐这部片子。我在想,那些带着孩子观看的父母,在电影结束后,会不会给自己逼迫孩子学各种兴趣班时,借由这部电影,找到了坚定自己教育信念的后盾,认为若是自己没这股狠劲,孩子能成功吗?借此教育孩子,电影你也看了呀,学摔跤的那俩小姑娘多苦呀,别人放弃了吗?学东西哪能怕苦呀,咱们咬牙坚持吧。
我孩子看完这部影片,我问她,要是父母这样逼你去学一样东西,你愿意吗?孩子回答,不愿意。这电影只不过是一个偏执父亲将自己的摔跤梦想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他的孩子碰巧对这个东西不反感而已。我无言,还是对孩子的成长怀有敬畏之心吧,毕竟,我没有能力还她一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