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谈(九)
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傅佩荣先生注解说: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何在,就算当晚就要死也不妨。”
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中有句话很有名:“为人不识陈近南,称尽英雄也枉然”。假如我们偷梁换柱,把孔子话里的“道”换成陈近南,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早晨见到陈近南,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我想,这里面加上一句话才好,早晨见了,就算晚上就死了,也比见不到活着的好。否则的话,似乎太拿自己生命不当回事了,就算是圣人,也不轻言生死。
当然,傅先生把“道”解释成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也是一家之言。我不是考据家,没能力判断孰是孰非,我向来认为,咱就是闯进宴会厅的乡下小子,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见什么就吃什么吧,反正都是名厨掌勺,都是上得了台面的菜。至于孰优孰劣,那是吃饱了之后拿着牙签琢磨的事了。《亮剑》中,李云龙带和尚去县城吃日本鬼子的生日宴会,酒席宴上骂和尚吃相不好,那是饿的。现在我来到圣贤们的文化盛宴上,自然也没必要客气,对于文化输出,道德教化,他们是相当欢迎的。
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也。”他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汉书》中记载:夏侯胜、黄霸同下狱,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在这里,道就不是你个人的理想了,而是这个世界的至道了。在《中庸》开篇,“天合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然后,一系列过程,“慎戒”“恐惧”乎“不睹”“不闻”,又是慎独,又是中和,目的只有一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肓焉”,这是最高理想,不仅是你一个人人的,是整个社会的,整个人类的。不仅是现代人的,也是将来人的。明白了这个理想,有了这个目标,譬如在黑夜里有了一盏明灯,在沙漠中有一片绿州,你才知道你只前的努力没有白废,更重要的是,你的一生注定不会虚度,还有什么遗憾呢?
更重要的是,在这条路上,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有无数个同道中人,与你同行。这时我想到一个词,“前仆后继”,对,就是前仆后继,为之注解的有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正如程子所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
明代王阳明的学生杜惟熙八十岁时,有一次生病,通知亲友,“明天大家都来和我告别。”第二天,焚香端坐,对众人说:“诸君看我如是而来,如是而去,可用得意见安排否?”然后闭目而去。后人感叹“其临终从容若此,颇得‘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
对这个故事我不是很感兴趣,让我拍案的是他关于养生和长寿的经验介绍,其意境之高,眼界之远,放之今日亦亦可警醒世人。第一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是养生之真诀”;第二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是长生也。”当然读书至此,拍案而起,妙哉!
如果你没看明白,就不妨再看他一句话,也算是我这篇文的结局吧:“世间所有,皆身外之物,而身又性外之物。但存吾性,并此身不有之可也。”
多啰嗦一下,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也好,《易经》也好,说句实在话,我觉得,比老子孔子死后的肉身价值大多了,如果他们有尸身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