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行不易50天写作的第24篇。
专注力,高段位人生的基础
下午被几个项目的琐事同时压迫了头。都是琐事,但都在找我,导致精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写PPT,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今天加班大半天。
这件事,是值得反思和总结的。今后这样的情形可能会越来越多。我同时需要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化,从容转变思维视角和思维习惯,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大学时代最喜欢听一个广播节目,叫做《冬吴相对论》,其中有一期讲解“专注力”,看那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这个词汇了,但是自身根本没有意识去深入理解和思考这个概念背后的能量。当时梁冬讲到有一次他去一个饭店,看到一位星级厨师在做菜,每一道菜的工序都非常多,这便要求厨师对每个菜品的制作步骤相当熟悉,每一步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多长时间必须做完,才能确保不影响下一步骤……这些对于一个好的厨师来说,是必备的基本功。
好的厨师,在面临多个菜品,多个工序,更多个步骤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细节看出高低,而梁冬看到的这位星级厨师正是在进行每个小步骤的时候,都异常冷静,该切菜切菜,该调料调料,从不会因为程序多,花样复杂而慌张,对待每个步骤都能保持高度专注,做完第一步,马上投入到第二步……
事情繁多且复杂,不是我们不能保持专注的理由。专注是一种能力,刻意练习可以习得的能力。
工作中的高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具备多线程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他们忙而不乱,能够很快地转变角色和思维,对待项目管理,对待团队沟通,对待行政琐事,都能及时转换视角,出色完成每项工作。
不管是职场达人还是出色的厨师,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嘈杂,他们都能够快速转变角色,除此之外,他们还都具备一个共同特征:
快速进入专注状态,形成心流。
我们通常觉得专注是需要慢慢进入的,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周围的一切满足自己的心意,东西不能太杂乱、人不能太多、声音不能太响、温度要适宜、心情要给力……当所有的条件都满足时,我们才有可能慢慢进入专注状态。
当写下上一段文字时,内心不禁想:要求那么苛刻的条件,才能保持专注的人,得是多么低等的动物才会这样。自我调节能力差到了极致。
不错,越是Level高的人,越是生活的高段位选手,越具备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结果便是,他们越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做事效率更高,由于复利作用,他们的Level和段位,也因此越来越高。
这两天下载了一本新书,知乎一小时系列的,名字好像就叫做《专注力》,作者看起来好像很牛的样子,还没读,希望里面有些强化专注力的方法论和工具。
如何保持专注状态
就目前自己思考来讲,进入专注状态是有方法可寻的,暂时将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后面对照高手的思路,查找自我不足。
环境很重要,尤其是对刚开始注意培养专注力的人来说,打造一个自我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相比之下,做有兴趣的事,能够更快地、更持久地保持专注力。
设定规划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方法,避免事情来临时不知所措,也避免时间充裕时无所事事。规划设定可参考“5W2H法”,重点内容包括目标、时限、步骤、工具。
明确的目标是专注做事的最基本前提,倘若我们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如何有心思持续专注。目标可以是读完一本书、理解一个概念、看懂一篇文章、洗完几件衣服等等,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确定。目标不宜过高,否则有心理压力,会破坏专注力的持续。一般而言,在80%的专注力情况下可以完成的目标是最好的目标。(一个人连续2个小时保持专注,确实很难做到)
再说时限。做事一定要有时限要求,要有Deadline,否则会有拖延心理,拖延症是打断专注状态最常见的怪兽。给自己一个“死亡线”,树立一定要在“死亡线”来临前,完成任务。
做事的方法步骤,是顺利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比如我们看书,是采取“海绵式思维”,一页页从头到尾看,还是“淘金式思维”,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思想碰撞和激情的观点。比如我们备考,要看“发行新股”这一章节,那也有不同的方法和步骤,是先看知识架构,再细读教材,再做题,还是从更原始的政策出发,丢弃掉教材的条条框框。不同的方法步骤,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其实便是很多时候谈到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但在培养专注力的领域,二者的差异没有那么大,专注力很强+较笨的方法产生的效果>专注力弱+较好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当然如果,强专注力+好方法,效果是最佳的,也是我们都该追求的状态。
工具很重要,对于初学者,花点时间选择工具是非常必要的。以我们写作为例,好的笔记本、好的软件非常重要。当人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做事,效率都会提高一大截,你试试看是用四千块钱的大部头笔记本写作舒服,写的久,还是用八九千,甚至上万的MAC或ThinkPad X系列写作更舒服,显然是后者,好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持续地保持专注力。在MAC的全屏模式下,杜绝一切打扰,专注地写作,更容易达到高潮。
在决定做某件事时,请关闭一切非必要信息联络通道。手机、邮件、甚至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