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记录的是在一对亲生兄弟因从小的不同价值观而走上迥异的人生道路,作为成功的企业家的哥哥与一个开着房车四处游荡的嬉皮士弟弟,因一个契机双方对调身份体验对方的生活的故事。纪录片展现了两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圈等各种差异。
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警醒?
一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意识的建立。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的生活状况差异如此之大呢?可能是两人是否完成社会化这一过程。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契约化的过程。一旦要履行契约,就要开始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防御性心理就是对履行契约的一种糟糕的逃避式应对策略,为自己的各种逃避懒惰行为找借口,在现实生活中就具体表现为:“我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地球,这个社会没救啦”、“我们之所以穷,是因为钱都被这些资本家控制着社会、饭碗都被移民抢走了”等。并且接收信息的时候带着很深的滤镜,只接收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断自我强化,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所谓的负责任就是意识到你做出来的这个选择会导致怎样的一个后果,而且每一个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是有成本的。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树立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意识,而且要趁早,在他能走路的时候,就要为自己走路这件事负责,当他能说话的时候,就要为自己说出去的每句话负责。
第二,对事情和他人的生活不要妄下判断。
一个人从来就不是单独的人,他背后是带着一个社会网络的。他在一个事件上的立场和处理方式往往是由于他所身处的场景和社会网络所导致的。人们的很多狭隘和偏见,可能只是因为他缺乏理解他人的场景和机会。切换一个场景,或会激活和唤醒他的宽容,他的善意与其他的优秀品质。
很多人带有这样的心理习惯:对自己熟悉的人或身临其境时,采取场景式认知,对陌生的没接触过的采取标签式认知。贴标签,是进化过程中为了节省能量提高效率而遗留下来的品质,但贴标签也会造成很多狭隘的观点和认知。我们的社会共识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尽可能的使用场景式认知,用同情共理心去看待。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一点就是,在网上不要就一个事件轻率的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批判,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网络暴力。
有时候我们感到自己的狭隘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制造一个新的场景和机会,换一个生活环境或者安排一次旅行,认识新的人,走出原来的生活和圈子,也许能唤起我们的某种新的灵感,让自己对差异化的事物更宽容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