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白说》读起来轻松很多,《白说》中大量的篇集是白岩松演讲的内容,里面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每个篇章后都有作者自己的读后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文字是一种最好的纪录,当几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回望曾经走过的路,又是另一种新体悟。读完之后,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不同的思维模式
《白说》中另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内容是,白岩松在做采访时,往往不会满足被采访的第一个答案,他说,第一个答案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是标准化的,而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答案更加真实。
当他寻找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时,他发现竟是得益于小时候舅舅让他做的几何题目,先把最容易的辅助线给我画出来,然后让我画其他辅助线,这种游戏为后开他总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寻找另一个答案的思维模式奠定了基础。
在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中,他出了一道题目即101―102=1,要求把这个式子中的一个数字变换位置,使等式成立,有些人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出答案,因为人们的习惯思维是将其中的一个数字左右移动,试图使等式成立,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要将二上移,构成10的平方,即可得出答案。人们习惯了左右的横向思维,却忽略了由上往下的纵向思维。
这两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看待问题,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的途径,走不通的路,可能转换一种思维模式,就能够找出答案。
可以观察自己在处理一件事时最常用哪些思考模式,然后尝试切换一种,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满足一种标准化的答案,要学会追问,寻找这种标准答案后的真正答案。
二、浮躁
信息时代,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可是大量的知识也会让人产生焦虑感,总是感觉想学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时间又太少,很多人都渴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回报,浮于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急于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真理的追求,就像《白说》中提到的 “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还在校园里的我深有体会,我记得之前有一个东南大学的教师来学校讲解人文社科的项目申报,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他完成一篇论文需要两年,而这期间要做实地的调查、然后对大量资料分析,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的思考,才凝结出一篇论文,听完后我有点羞愧,因为我的硕士小论文,完成的时间基本是2个月,内容也很粗糙,自己感觉硕士三年,没有像本科一样,因为文科就业压力比较大,而跨专业的法硕没过司考,需要耗费很多精力考司考,正真投入学术的时间很少,心里渴望能有大把的时间安安心心的看书,却往往心有余,力不足。
有时候走的太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东西需要积累,地基不牢,越往上走难免摇摇晃晃,就像论文,知网上很多,而正真值得读的却是个别,追求效率的同时,还应该保证质量。在未来的路上,我也希望自己能不急、不燥,磨练内心,加强技能,走稳脚下的每一步。
三、挫折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我一直觉的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不是看他目前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面对困苦和失败时所具有的勇气。
《白说》中有一段说的非常好,它说,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但是,由于你很少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会把种种“局部经历”放大为“人生难”,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如果你连这些小小的困境都走不出去,化解不了,未来步入社会以后,心态只会更加不平衡,道路只会更加不平坦。有句话很逗,说的是“越把事儿当事儿,它就越是个事儿”,其实凡事可大可小,全然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
细细想想也真实这么回事,当我们较汁的时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悲伤的事情时,就往往会陷入抑郁的泥潭无法脱身,好像整个世界都是灰暗阴郁的,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慢慢放到别的事情上,不把它当回事,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就会减弱,或许刚开始还是会提不起精神,不良情绪会时不时冒出来,可是日子久了,就会慢慢变淡。直到某一天在回过头来看,那些难熬的日子,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白说》中还说:“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得太早,毁人也毁得够狠,我周围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稳,空中楼阁,他Hold不住。”
可见,成长过程中受点挫,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路途太顺,反倒不利于成长,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大阻碍,就会受不了,容易导致一蹶不振,而年轻时,受点小挫折,学着处理,未来遇到大点的困难,心理也会有准备,能更快的走出来,所以想着现在上学考试、找工作、这点小苦根本不算什么,就能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寻找办法。
《白说》和《自由在高处》这两本书都值得一读,从生活到对社会现状的分析思考,深刻又温暖。而最重要的事,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现实之中,又能高于现实更加深刻的思考,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好句摘录:
1、不要愤怒、不要恨、不要报复,先要拯救。拯救别人,也拯救自己。――《白说》
2、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白说》 3、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白说》
3、我对我的学生会格外强调,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白说》
4、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