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6月23号),有幸参加了芭学园马学红老师在深圳做的一个公益演讲,是有关构建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听完之后,之前的很多育儿误区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社会性能力
社会性能力,是孩子在群体中,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如何与人交往,自我认知、情感识别等能力。
而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能力就必须到人多的地方去,就像要学会游泳,必须到泳池里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放到人堆里去养。
之前,我也经常带孩子到小区里、到公园里,跟其他的小朋友们玩,当时单纯的就是想让孩子有玩伴,能够从小建立起友谊。要有友谊,当然不能有冲突啦,可孩子之间经常会有冲突,不管他们是刚认识的还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因为他们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没有冲突显然与他们的心智模式不符。
而冲突正是他们建构社会性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没有大的安全隐患,大人不要干涉,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立马就将他们拉开,这样就损失了一次发展社会性能力的机会。
如果想让孩子发展出社会性能力,就不要组织他们,让他们自由,让他们有更多更深入的接触,社会能力是与人的灵魂的深度交往。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能力
我很爱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一生经历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未来的生活一帆风顺,我希望我能陪伴到他生命的终结,我希望我能赚够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永远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可这些,我能做到吗?显然不能。他迟早会离开我们,独自去社会闯荡。那在他离开之前,我们能为他做什么呢?
那就是培养他适应社会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建构起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易于生存的人格特质。
昨天下午,接孩子放学的路上,路过游泳池,我看到游泳池里一对父女,小女孩估计3-4岁的样子,爸爸要求孩子吸一口气,憋住,然后把头沉到水下,孩子害怕,嘤嘤的哭泣,不做,爸爸就说,你哭,我就不要你了。来吓唬小女孩,小女孩害怕爸爸不要他,硬是停止哭泣,吸了一口气,把头埋到水里,但很快又把头上抬起来了,换来了更大的哭声。这一幕,让我想到马老师放的一个妈妈教4岁小女孩背乘法口诀表的视频。
你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我想他们爱孩子的程度肯定不亚于其他人。不然也不会花那么多的精力去教那么小的孩子游泳、学乘法。
这点值得我们思考,作为生活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家长,到底要重视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呢?
显然,文化知识和游泳技术并不是非现在不能学,而且不合适的年龄,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而社会性能力却只能在儿童时期建构完成。
建构社会性能力最佳阶段
其实去听演讲之前,我还在纳闷。孩子这么小,还需要父母老师的照顾,怎么就需要社会性能力了呢?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至少要到上小学了吧,自己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才需要呀。其实不然。
原来,社会性能力一定要在儿童时期建构完成,也就是说6-7岁之前,是建构社会性能力的最佳阶段。为什么呢?
马老师给我们讲了《小人国》里辰辰与南德的故事,辰辰很喜欢南德,每天早上早早的在幼儿园门口等南德,南德每天都很晚到学校。有一次,辰辰外出旅游在沙滩上捡到了一个好看的贝壳,当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带回来送给南德,可南德连正眼都没瞅就说:都碎了还送给我。这要是放在成年人身上,估计以后再也不跟他玩了,心都伤透了。可辰辰一点都不受影响,还屁颠屁颠的和南德像往常一样一起玩耍。
再看看平时我们身边的小朋友,前一分钟两个人打了一架,后一分钟两个人又开心的在一起玩了。前一秒钟,还生气的说,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以后我带吃的再也不跟你分享了。而后一秒钟,两个人愉快的做游戏了。
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心大,不记仇。这要是成年人,一次冲突,一次打架,估计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怎么去建构社会性能力,完全没有机会。
成年人在这样的事情上更容易受到伤害。
家长的信念要朝向对孩子有益的方向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原因是我在这一块做的很差劲。根本性的原因是我没有学习过如何建构孩子的社会性能力这一课。
一念一世界。可也只有懂得,你的观念才会发生改变。
马老师说:当有个孩子打了你的孩子的时候,你要感恩那个打人的孩子,他是个天使,让你的孩子有机会面对强势力,有机会去发展出如何面对强势力的社会性能力。
这个观点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以前很担心孩子被人打,被欺负。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当然孩子更不知道如何处理,他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我的担心也会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导致他经常会有这样的焦虑:要是他打我这么办?某某会抢我的玩具的,他拿了我的玩具不还给我这么办?他在跟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会有很多对未发生的事情担心和焦虑。
今天终于找到病根了。我的受害者倾向心理,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也处处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而对孩子有益的信念是:珍惜孩子每次发生冲突的机会,因为冲突、矛盾就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就像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挑战是学习的机会一样。
而我要做的就是把马老师说的“感恩打人的那个孩子”这个信念植入大脑,引导他如何面对强势力,从而发展出自己的能力。
总结
未来一定是共赢,所以一定要合作。
只有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才能获得生存机会。
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能力是未来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前提,是基础和通识能力,影响孩子将来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