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女孩莉迪亚死了,死于溺水。
警察根据现场证据分析,初步判断死因是自杀。然而,她的家人都不相信。
她是那么一个善良、乖巧、积极、阳光的女孩,她怎么可能自杀?!这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随着对她死因的追查,这个家庭的秘密被抽丝剥茧般一丝一丝揭开。平静的表面下,每一个人都在心底深处埋藏着隐秘的悲伤。
父亲詹姆斯是华裔移民的第二代,自幼承受着异样的目光。少数族裔和社会阶层的压力带给他屈辱、愤怒和痛苦,也带给他上进的动力和决心。他的父母做着艰辛的工作,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早慧的他身上。而他也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在地方院校谋得终生教职,迎娶金发碧眼的美人玛丽琳。他尽了全力,想要成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他的一切融入的努力,始终没能让他摆脱“中国佬”的标签。无论他做什么,周围人都只看到他的黑眼睛和黄皮肤。在这个小镇上,他们始终是最“特别”的一家人。
母亲玛丽琳曾是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女孩。在她儿时,父亲的不告而别,使她母亲陷入了终生的执念:女人一定要成为最会打理家事的贤妻良母,而组建标准的美国式家庭、过美满的家庭生活才是女人最大的成功。她反感这种教导,奋力摆脱普通美国女人的命运,立志要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与男人们一争高下。她对母亲的反叛,以嫁给一个中国人这种最不“普通”的方式达到顶点,也戛然而止。她从哈佛休学、结婚生子,成为一名过去她最不愿意成为的家庭主妇,而且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失去自我的痛苦,令她一度离家出走,试图重拾学业,但终以失败告终。
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最敏锐的观察者,也是这个家庭最温柔的联结者。她吸收着父母的痛苦,把它们统统内化为自己的。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也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爱,她努力扮演着一个父母所期望的孩子。她的努力让父亲、母亲都感到欣喜。不知不觉之中,他们给予了莉迪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望。
在莉迪亚的身上,父亲看到了遗传自玛丽琳的蓝眼睛。他期望女儿热情、活泼、开朗、合群,补齐他这个孤僻父亲的所有短板。他对女儿的爱,就是对这种期望的各种明示、暗示。然而,可怜的是,莉迪亚的同龄人并没有因为她的蓝眼睛而视她为同类。形单影只的她,只能日复一日伪装着拥有很多朋友的样子,与电话那头嘟嘟的占线声聊着天。
在莉迪亚的身上,母亲看到了对科学的痴迷,恰如年少的自己。她期望女儿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实现她成为科学家的未竟志愿。她投入了全部精力开发女儿的智力,规划女儿的学业,事无巨细地指导着、要求着女儿。她不知道女儿的兴趣只是伪装,追问只是为了让她开心。她不知道女儿的天分也只是伪装,死记硬背每一个答案、做好每一份作业、答好每一张试卷,也只是为了让她开心。
当父母的期望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成了被忽视的孩子。内斯悄悄发展着自己的兴趣,即将升入大学、逃离家庭。汉娜则是个委屈的小旁观者,静静躲在一旁。
在哥哥离开的前夕,莉迪亚终于承受不住重压。她感觉自己孤苦无依,再也没有能力继续满足父母的期望。她想要做回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虽然痛苦、迷茫,但她决心已下,要向父母告白,要成为她自己——带着对自我的觉醒,她将小船划向了湖心。
而这,就是她最后的、无声的告白。
莉迪亚的死因是什么?
她死于自杀,死于对父母的爱,死于她对这份爱的献祭。
她死于他杀,死于父母的期望,死于一代一代的期望汇聚、传递到此,所形成的巨大压强。
“期待”是柄伤人的利剑。两面都是锋利的剑刃。
迎合这期待的人将为它所伤,因为TA会不断扭曲自我,去讨好对方。
反抗这期待的人也将为它所伤,因为TA会直直走向这期待的背面,忘了自己原初的方向。
“期待”这柄利剑,就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也插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心爱的人为自己而改变。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被心爱的人要求着变成TA所希望的样子。
我们总在说,我期望你如何如何。我们总在说,我一定会如何如何,绝不辜负你的期望。
究竟,我们说的期望是什么?
如果翻译出来,它就是:我不喜欢你本来的样子。只有当你按照我的意愿变成了我想要的样子,我才会爱你。不仅如此,每当你达到了一个期望,别忘了还有下一个在等着你!
这所谓的爱,多么昂贵,多么苛刻。甚至,它不能被称之为“爱”,只能被称之为“自恋”而已。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接受TA本来的样子,欢喜地看着TA长成TA自己。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既不迎合外界的期待,也不对抗外界的期待,欢喜地长成一个自在舒展的个体。
事实上,即使对一个教育者来说,期待亦是多余。
如果智识的增长使孩子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TA按照自我的观念做出选择——那这才是教育。如果强迫孩子违背TA现有的观念,仅仅按照教育者的期待来规范行为——那这根本不是教育,也不会有真实的、持续的效果。因为这和狱长对囚犯的强制管理无异。
作为教育者,我是个复杂的个体,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陷,所以我不能要求你完美无缺。你有可能拥有我所没有的品质,所以你也可以缺少我所拥有的品质。就像我能够接受有缺陷的自我一样,我也能接受有缺陷的你。
我和自己的本能做着斗争,有时我能抵抗短时的诱惑,关注长远,延迟享受;而有时我不能。有时我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有时我不能控制激动的情绪,有时我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既然我可以,所以,没关系,你也可以。
我在茫然中探索自己的方向,有时走错,有时迷失。你也会如此。我不知道你将喜欢什么、成为什么、走向哪里,我只能告诉你有许许多多选择的可能性,告诉你有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在前面等着你。其中的某一个,选对、选错,都可以。
我没有期待给你,只有很多宽容给你,笑望着你寻找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说: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你我都是如此。
期待是柄伤人的利剑。
愿你我都放下手中的剑。
也愿你我都拔出心上的剑。
从此欢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