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翻到朋友推荐的视频,题目夸张讨巧(只听他讲了五分钟我就辞职了!中国唯一活明白的人),让我有点开的欲望的反倒是朋友朴实的话语:找到真正的自己,不为别人的肯定活着。
演讲的主角老树画画其貌不扬,一个光头的中年男人,穿着宽大的工装衬衫和牛仔,话语朴实,带有一种北京式的“贫”。
一、自己
演讲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他说,我们从小就被塑造成一种集体人格,被各种东西指引,要做科学家,要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做革命中的螺丝钉,可是从不去考虑我是谁,该怎样做自己。总有声音告诉你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是正如她所说他路曲折走不完,前途光明看不见。有的只是无尽的焦虑与迷茫,我们因为生活的压力、世俗的枷锁焦虑,又因为找不到自己,没有完成修身的基础就妄想治国平天下而迷茫,失去人生的意义。
演讲中提到《理想的冲突》这本书,老树从这本书中明白“人可以分为几块”,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人性应该分为几重,这分化出的每一层并不是平等的,而应该有着适宜的前后顺序,正如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最本质的人是动物的,是欲望的,我们需要满足自己基本的需求。进一个层次的人是个体的,是有性格的,我们要努力健全人格,发现自己的特质与天性。最后一个层次才是社会的,群体的。老树说我们是倒着来的,这就很麻烦,在中间这段靠自觉就找不到北了。我们的社会直接忽略了个体特性的发掘,而是努力培养着优秀的劳模,从我们的用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好苗子,我们就像是农科院的粮食幼苗,国家需要你有这样那样的特性,希望你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保持优良的产率,而不是考虑你本来的样子。就像《安静》中所说,我们的社会被一种价值观所导向,而忽略了每个人的天性与天赋。
二、他人
我们缺乏中间段人格的完善,因此我们匮乏、不自信,于是我们更需要甚至是依赖他人的认可。这可以说是社会价值观导向错误的恶果,同时也是这种错误价值观有效推动力。
我发现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我因为成绩、排名沾沾自喜,我因为听话乖巧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这真可怕。希望有那样一天,找到心中所爱,也获得坦然面对的勇气。能平静的和家里人说,来,我请你们喝酒,顺便聊聊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