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广告大师华杉老师说,这是《论语》的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学好才能学这本书,第一句话学不明白,这本书也不用读了。程颐说,读圣人的书,要对每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到自己身上去,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不要以为是句耳熟能详的话,或者觉得是说教的大道理就跳过了。
我记得当时学校教的是:学习要经常去复习,这不也很快乐么!这虽然也说得通,但没能说出学习的本质。既然这句能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我们得好好去深挖,当然深挖得靠依据。
“学而时习之”的关键词在于“学”与“习”,那什么是学?什么是洗?
学,是行动反射。《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习他,我就模仿他。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小时候的说话和动作都是模仿大人,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都是在模仿中长大。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得(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在《模仿律》书中指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学习《论语》,我们就模仿孔子。孔子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他做什么我们就模仿他做什么,不按照他做的我们就不要学习他。王阳明说,我们不要有胜心,你信谁、服谁你就跟他学,不服他你就不要学习他,不要学了光纠别人的错找点谈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像有些事情有很多说法,我们非要说别人这是谬论,然后想方设法说服别人以胜过别人,这样才觉得有优越感。
习,是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照着做就是习。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练习飞翔,小鸟跟妈妈学习飞行,多次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模仿别人去练习,最后做到了,果然是这样,然后就很开心了。
学习,本身就要靠实践练习才能学到,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
很多人学习《论语》,反复复习,然后背诵了,这又如何?我们背诵很多是为了记表面的意思,然后好说话的时候去引用,让别人觉得自己学问多;或者写文章引用一两句好彰显我的文采。这都是下等的学习,学习的态度不端正,虚荣心。这是“今之学己为人”,为了表演。然后又抱怨自己记不了,人的记忆力有限的,我们学习是要把道理放到自己身上去反思,在事情去实践他。我们很多专家、学者说的都对,做的都错;而很多企业实践者说的似乎不够正确,做着做着就成了。理论与实践永远有一个巨大的鸿沟,但我们的学习最终目的为了指导实践。
《朱子近思录》里说,读书都要背得,那是玩物丧志。我们很多人一年要规划读多少多少本书,比谁读的书多,那是虚荣心、那是攀比心、那是自我安慰。一发现自己看得少了就焦虑、看了记不了又焦虑、看的书发现不够“高大上”又焦虑,这真的是为别人而学。哪有那么多焦虑,可读可不读的书就不要读,人生有限,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要多读经典,然后学以润身。
我们要像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你说你知道,那我看你做了没有,没有做就证明你不知道,你只是听说过看过而不是知道。做得多少你就知道多少,做到什么程度你就知道什么程度,这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说:“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我们学习《论语》,就要在日用常行中按照孔子说的道理去做,去反思,学习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我们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