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个人对舞狮这种艺术一直无感,原因概始于童年不好的记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家乡经常会有一两个或两三个外地人拿着舞狮狮的行头逐家逐户来“打扰”。说行头其实也就一个狮子头拖着一块布,狮子的毛发是用劣质的纤维做的,好像邋遢的女人久未梳的长发打着结,狮身那块黄色的鳞纹布也是脏兮兮的。他们每到一家就把狮子套在头上抖几下,有的团队可能还会有锣或鼓手。表演完了,他们就会乞求米或饭菜。
这样的表演每个月都有好几拨。听大人说他们都是河南人或湖北人。那时也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称呼他们“佬几”。许是我们那块托伟人的福,当时饭还是有得吃的,但也没有过多剩余,所以有的人家远远地见到舞狮的来了会选择叫小孩子把大门关上。(长大后才明白河南、湖北那带因为地理原因经常遭灾)
我们家是不会关门的。母亲会叫我用米升子去舀些米给人家。饭时会装一碗饭倒在他们的盆子里。有个冬天的夜晚我尤其印象深刻。湖南北风呼啸特别冷,堂屋的门即使被木栓闩上了,也阻挡不住那猛劲的风想夺门而入的冲动。我们一家子正围着长形木桌在吃饭。这时门被拍得啪啪作响——外面有人,一个中年男子,舞狮狮的。他没有表演,想讨碗饭吃。父亲二话没说,拿大菜碗装了一碗饭,夹了一些白菜和辣椒(那时不像现在餐餐有荤菜吃的)盖在饭上递给他,还支了条凳。不过那人没坐,站在旁边吃的,吃完就走了。
父母总是不经意地做着的这些小事,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几个长大后都是心善仁义之人,己有余力都会尽所能去帮助别人的。如今的我特别不喜欢在金钱上去过多计较,能让就让,不得就不得,千金散尽还复来。每月的工资表细项我都懒得去看,大概在那一块就好。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因此我至今还是一介穷书生。
扯远了,咱继续聊舞狮。因着童年的记忆,换现在时尚的说法是,随着认知的不同,我对舞狮艺术的改观起源于2018年去佛山参观黄飞鸿故居时看到的舞狮现场演出。平地高桩,两米有余。一色少年,桩上腾挪,狮头把向,狮身紧随,或动或静,炯炯生威。再配上那令人沸腾的音乐:“傲气傲气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精彩的舞狮时不时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这时我才把舞狮和民族、非遗、精神、勇气之类的词语联系起来,然后跟自动洗车一样,整个人仿佛从某种气场里穿过,簇新簇新,亮亮堂堂。总之,十分震撼!
自那以后,舞狮给我留下了高大上的伟岸印象。不过,刚才偶然间刷到了太极韩上浩这个舞狮视频,这又令我大为吃惊。原来舞狮还可以这样呈现啊!纯白的狮毛,粉色的头饰,三拜九叩,动作柔美,娇羞不已,美不胜收。唢呐一曲,离愁别绪,氤氲蔓延。看评论区,诸多看官滴泪。艺术当真是无止境的,唯有创新,才能发扬光大青史留名。
我又联想到教师这份工作。如果总是循规蹈矩,千篇一律地去对待它,用不了多久咱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疲惫无力之感。老师疲了,学生还能不疲?都疲了,进步何来?暑假可以让师生的状态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整,暑假意义非凡。当然创新的前提是热爱,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假装睡着的人。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管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不管是执教文化类还是艺术类科目,只要学生喊你一声老师,我们就当全力以赴。
我期待以后看到更多荡气回肠或新颖别致的舞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