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了中学之后,青春期的叛逆特征一下子突显出来,再加上我对她的学习管理比较严格,我们经常上演 更年期遇到青春期的 武行戏码, 动辙唇枪舌剑一翻,她不是我希望成为的女儿,我也不是她希望中的妈妈,我们是最亲密的人却成了彼此的眼中钉,成为了一对积怒冤家。跟朋友诉苦的时候,推荐了《小欢喜》这部剧,说真实再现了当下的亲子关系,让我一定要看,趁着端午假期开始看,竟然上了瘾,看着英子和她妈妈,仿佛看到了女儿和我。
《小欢喜》主要讲述了高考中的三个孩子及家庭,学霸如英子,学渣如方一凡,不偏不倚季扬扬。英子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她的妈妈对英子的期望就是清华北大,除了学习一切靠边站;方一凡是个乐天派,阳光开朗又善良体贴,还带有男孩子特有的调皮捣蛋,但就是不好学,好在老师及时发现他的文艺特长,并得到了开明的父母的支持,最终走上了艺考的道路;季扬扬略内向,喜欢赛车,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逆反心理极强,属于我能学好但是不学的那种同学,后来由于妈妈生病的原因,一下子成长起来,开始用功。结局是好的,每个同学和家长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折射出生活小波折之后的小欢喜。
其实看这部剧的时候,自己仿佛置身其中,尤其是英子和妈妈的状态,就是我和女儿的真实写照。 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没有下过前三,各种奖状、证书和奖杯足以证明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也因为如此,我对她抱有极大的期望,尤其升入中学之后,面临重点高中的压力,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开学二周就第一次月考,那次她考的非常不好,级部排名跌出了前五十,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我找各科老师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都一样,刚开学,只是一次小测试,所学内容也十分有限,并不代表孩子的真实水平,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要等到期中考试才能做一个全面评估。中学的时间过的格外快,期中考试说来就来了,那段时间,我陪着她复习,上学放学路上,晚上作业之后都是你问我答的学习状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期中考试以809的成绩一跃到级部12名(总分850),这时,她的数学老师找到她,说“这次数学考的不错,你妈妈应该满意 了吧?”(数学满分150,她错了一道选择,146分),女儿有些无奈地说:“唉,不一定啊”最了解妈妈的人果然是女儿,得知成绩之后,我只高兴了一下,就说了一句“连前十都没进啊,这个名次上重点高中危险啊”。(其实级部前五十上重点高中问题不大,但总怕她发挥失常,感觉名次提前把握更大) 还记得小欢喜有一集中,因为磊儿的到来,英子考了级部第二,她妈妈说了几乎同样的话“我都没好意思提,你这次考第二,下次还不知道考第几呢,多危险啊。”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好的成绩还不满意,把孩子逼成什么样了。但一刹那这个画面又有点熟悉,仿佛看到了自己,原来我竟是这么的不近人情,这么的讨厌, 我是说者无意,但却给女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后来女儿跟我说这段的时候,也是面露忿忿之色“我考不好你说我,考好了还说,那考好还有什么意义呢?永远挨训,没有鼓励。” 女儿说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就像鞭子甩过耳边,清脆的响声过后是火辣辣的疼。
其实女儿的性格很好,像个男孩子大大咧咧的,和方一凡一样的阳光、开朗、热情,也因此好朋友众多,她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长,老师评价“有责任心,对班级的事很上心”,她也很独立,经常自己骑着共享单车出去玩,乘坐公交车绕城半周倒好几次车找同学,同学妈妈跟我说:“你家孩子自立能力太强了,我家孩子这么大了,都不敢自己坐公交车走这么远的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为什么在我眼中,看到的都是她的缺点_不思进取、好玩游戏、没有时间观念、不喜欢看名家名作,只喜欢看悬疑侦探小说。。。。。。,
但其实呢,看到小学老师给她的临别赠言,她会默默的拿起课本学习,因为她怕她喜欢的老师失望,每次出去玩,一会一个电话告诉我她在哪里,就怕我担心她,无论我们吵的多凶,是不是她的错,她都是主动跟我示好道歉。。。。。。我只想看到花开的美丽,从来不去留意为了开放花儿的奋力挣扎。
我把对她的期望强加于她,打着“ 为你好”的幌子,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遗憾和虚荣心,我的人生已经不能重来,所以着力将女儿打造成我希望成为的样子。这对她是何其不公啊! 她曾经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过:"妈妈,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非常普通,您不要对我抱有那么大的期望。能力范围之内我调整到最佳状态,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我为什么要跟别人比?”末了,还不忘补一句“再说了,我也不差呀。”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啊,我忽然觉得她活得比我通透的多。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想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抱抱女儿,把她温柔地圈在臂弯里,抚摸着她的头发,轻声地告诉她:“妈妈爱你。”
成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上坑坑洼洼,会有突然而至的风雨让我们狼狈不堪,更会有拐弯遇见美景的无比欢喜,我陪着她在风雨中前行,期待她快乐的笑容犹如撒下的花种,伴她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