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即 生活,这是写作的前提。就像做饭,得先有了 米面和油盐酱醋葱姜蒜;写作 必须有生活才可能发生。
毫无疑问,汪曾祺的 生活是 比较 丰富的。年少时的 乡居生活,昆明七年的 游学 生活,张家口的 三载劳动生活,以及大半生的 北京生活……
他一生足迹 遍天下,人事 经太多,可以 作为写作材料的东西 自然无穷无尽。将那些 见过的风景,经过的人事 用文字 记录下来,这 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事。
说到有意思、有意义,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见闻 是有意思的? 什么样的生活 是有意义的? 是不是所有的经历 都值得写?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写作的可能? 这就牵涉到 另一个问题, 即发现生活的意义, 或者叫 感受生活的价值。
从 理论上来说, 不是所有的生活 都有意思,但所有的生活都是有意义的。“有意思”,诉诸的是人的直观的感觉器官,比如视觉、听觉;而“有意义” 则指向人的心灵。
其实,“有意思”本身也是一种意义,不过这种意义 较浅薄, 它所影响人的范围 较狭窄,影响的时间也较短暂,比如一些笑话、故事、通俗歌曲及肥皂剧之类。 而“有意义” 的东西 则有一种 更深的价值, 它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是长久的, 甚至 可能影响 一个人的“三观”,以致影响整个人。像那些特定年代里的名著,影响的人就不在少数。
说了这么多, 我想说的 其实是, 汪曾祺先生感受生活的能力,了不得!
他能将“有意思”和“有意义”同时发现,并巧妙地传达给我们。
我特别喜欢汪老的《人间草木》,我觉得他写草木就写出了意思, 也突出了意义。
比如他写 山丹丹花, 在没有看到汪老的文章 之前, 也只是 听说过它, 它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花, 印象中没觉得 它有什么特别的。 但汪老却发现了这花的秘密, 他说“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因为听当地农人说,山丹丹 每过一年 就多开一朵花, 其中一株山丹丹开了十三朵花,它十三岁了。 你瞧, 这是多么有意思的生物啊!
那 汪老写这有趣的 山丹丹花, 用意何在呢?我想, 他一方面 在表露一种生活情趣, 因为植物可以说 是生活中 最能 体现情趣的 东西了;另一方面,他可能在暗示一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丹丹花 记得自己岁数的这种现象, 是当地 农民发现的, 这说明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 人与花 接触频繁,彼此互相关注,互相影响,互相了解,最终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艺术。
和谐, 是汪老很喜欢的 一种境界。 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 曾坚定而反复地 强调自己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就是一种 和谐的氛围。 他通过自己的文字, 努力营造了 一个又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 这是他理想的世界, 这是他对世界美好的期望。
可以说,他发现的生活的意义,都在“和谐”二字: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一个善良的中国文人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类的关怀。
为了 表达这种和谐, 他采用了一种疏朗清淡的语言风格。 他的语言, 多数都是 很自然文雅的, 很清新, 很轻松, 如话 家常, 韵味悠悠。 偶尔 冒出两句 粗俗的话,你看上去也只会扑哧一笑, 比如 他写栀子花的香味, 写到有人不喜欢这种浓香,他便代栀子花发言:“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你瞧, 这是多可爱的一个老头儿啊!
写到 “文化大革命”伤及 无辜小民, 他愤愤不平:“这他妈的文化大革命,这叫什么事!”
我还发现汪文 语言表达上的 一个特点,那就是许多作品中都有 一些 补充交代的句子,比如《我的家乡》中, “我们那里把决堤叫‘倒口子’。” 《端午的鸭蛋》中,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 有白的和淡青的 两种。 ”《寻常茶话》里说到 自己 在西南联大 “几乎天天泡茶馆”,之后即用 三句话, 百十来字 补充解释 “泡茶馆”的意思,并分析“泡”字较“坐”字的形象。
…………
这些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鲜明地突出了他的创作宗旨,即“和谐”, 也体现了他的人格——他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他说自己身上不具有抗争性, 这种个性 投射在作品的语言上,就有了极具亲和力的疏朗清淡之感, 这是一种能抚慰心灵的风格。
总结一下吧。 我从材料、意义和表达 三个方面来探讨汪曾祺的写作, 我觉得汪老的创作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生活 可以创造, 意义需要挖掘, 表达要符合自己的个性。 还有 最重要的一点, 你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不管作文,还是做人,心都要干干净净,都要有益于世间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