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要做民宿这一行。每当这时,我就抓耳饶腮想该怎么回答。回答因为民宿很美好之类,感觉是在套路,还不符合我的画风。但倘若从一份工作的角度来回答吧,又显得枯燥无味,好像和别的行业也没什么差别。
所以,老方我,就经常假作思索,再缓缓吐出仨字:“好玩啊”。既显得有逼格,还耐人寻味。
以上玩笑,其实,这里边有一部分,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是关于日常运营和营销的。后边老方专门去研究营销和运营这一块,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此前在小密圈发过一段话:
一个运营者高低的一个表现就是,他产生一个想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去验证它。产生想法很容易,但是去验证去执行就能够考验高低了,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去控制变量,使数据的结果聚焦在你想要验证的想法上,最后你去监控这种数据的变化,就能得出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验证是可行之后,就可以大面积去强化执行和复制。这样一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假设-验证-推行”,当你在你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去验证去改进产品,自然而然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成本和速度是至为重要的。
表述出来,像不像精益创业的思维?
确实如此。
先让我们简单聊聊这个精益创业吧。
2
传统的创业,是有目标,然后经过周密计划,走过一段完整的周期,最终推出一款新产品。
可在现如今的市场环境里,变数太多太快,往往还没等到你实现自己的想法,产品就落伍了。另一种情况是一开始的构想压根就是错误或者偏离的,但是创业团队却不自知,这样最终的出品只能丢进垃圾堆里。
精益创业的概念最早由埃里克·莱斯提出,并写成了一本影响力巨大的《精益创业》,它的核心观点在于,一开始不追求完美(因为你也不知道怎样才叫完美),而是先做出一款初级的产品,然后通过优化迭代,来使产品升级,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
就是说创业者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资源制造出一个最轻量级的可被用户试用的产品,发布出去,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优化和革新,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通过MVP(最小可行化产品)和可帮助判断的数据检验你的假设。成功则继续,失败则调整甚至转型。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Facebook的从“0”到“1”,就是典型的精益创业的过程。
facebook第一代产品相当简单, 最初的功能只有简单的主页面、戳一戳(poke button)和一些简单的搜索功能,并且只有哈佛学生的邮箱才能注册。也就是这第一代,在上线的一个月内,就拿下了哈佛3/4的学生。这整个过程,创始人甚至没有在营销推广上花过一分钱。
就是这样一款最小可行化产品,验证了扎克伯格的创业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凭此,扎克伯格顺利融资,并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商业帝国之门。
▲电影《社交网络》中在寝室写代码的扎克伯格
今夜酒店特价创始人任鑫说:
很多时候我们关心把东西做出来,这个其实不重要。如果一个决策做错了,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走多快其实是不重要的。你走在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上,你走多快就死多快。
最大的浪费,不是上班时间刷微博,不是广告费没有谈到最低价,不是办公室租贵了,最大的浪费是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人用,没有人关心。
中国的兵法里,十分讲究“谋定而后动”,就是说一个事情要谋划准确周到,再去行动。
对于这个“谋定而后动”,吴寒迪在一篇文章里也提出过不同的想法:
对于大多数缺乏行动力的个体来讲,过度的谋划,往往是起到反作用。与其“谋定而后动”倒不如“动了再谋,边动边谋。”
所以要做事情,只需要适度谋划就行了,更要紧的是,采取大量的行动,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下去。
所以呢,世界上的事哪里需要那么多“谋定”,有了想法,在最小成本范围内,尽管去试就是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以。——出自《论语》
所以你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都觉得我们遇事,不必太过深思熟虑。啥事都三思,反而误事。
所以呢,
想做自媒体?开个号,写第一篇文章开始;
想成为一个运动达人?今天开始,出门去跑半个小时的步;
想开一个花店或者咖啡店?从这周末开始就找个花店或咖啡店的兼职,或者花点钱入一点小股;
想成为你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上知乎,从用心答第一个问题开始;
这些都是“最小可行化产品”,重点在于,执行和速度,以及成本控制。然后你就可以获得有效反馈,行或不行,调整或放弃。
埃里克·莱斯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说“创业即是某种形式的管理”,其实反过来,管理中也处处包含创业,可以说,好的管理就是局部创业。从0到1不容易,但从1到10,才是真正决定能创造多大价值。
老方之所以觉得民宿有趣,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是个可以验证各种想法的平台。它的反馈速度很快,不管是关于日常运营的,还是营销渠道的,你只要去执行你的猜想,可以迅速得到回答,并且不少回答是完全基于数据的。一旦这种可量化的反馈是正向的,属于你的经验就来了。
3
推荐一篇文章,是一个叫“风尘棋客”的创业者写的,文章题目叫《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商业案例,还是做不好一个小生意?》,有兴趣点击http://www.woshipm.com/chuangye/661095.html。非常贴合实际的一个创客的所思所想。而起初,这个风尘棋客,是靠卖蛋糕起家的。
确实,生活中没有一招通杀的商业模式,更没有任何一个商业理论可以适用所有情况。我们看到一个案例很成功,去询问经营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时候,经营者怎么可能在几句话之内就穷尽缘由呢,他能说的不过是一部分罢了。真正成功的原因,如风尘棋客所讲的,或许有500条理由,其中一部分是数据验证过的,另一部分还是属于猜想的。
很有可能,这500条理由中的任何一条,单独拿出来,看起来都很微不足道,然而,当他们汇聚起来的时候,就是独一无二的碾压性的优势。
譬如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
同样的,如果你是做民宿的,你知道最大的ota携程,它的首图比例是几比几吗?首图当然不是原图,是经过自动截图的,但你研究过它的截图规则吗?当知道规则后,又当如何利用这个规则?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一万小时定律”,大概是说,你在某一领域花费足够量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专家。(是的,这个格拉德维尔还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引爆点》)
一万小时里,并不是叫你一直去重复,是让你去得出能决定竞争力的500条甚至1000条理由。这需要不断地跳出重复,再进入重复,再跳出重复,反复磨炼。如果能用20哪怕50小时得出一个有效的、属于你自己的理由,那真的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