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品带刀刺猬君
1.A和B相恋结婚多年,从未红过脸,遇到什么问题,两个人都能坐下来,平静而又有商有量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C和D从谈恋爱开始,就时不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间或静悄悄的冷战,婚后,战争升级,邻居经常听见他们家乒乒乓乓摔东西的声音,有孩子之后,又多了孩子的哭闹声,偶尔见到那孩子也是怯怯的。
3.E对F是一见钟情,F对E是怦然心动,按理说,他们应该会很幸福的走下去,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不到三个月就分手了,热恋一个月,冷战吵架两个月。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都羡慕A和B的幸福婚姻以及在这样温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讨厌C和D冰冷的家庭氛围、惋惜E和F的分手、同情C和D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会不会留下严重心理阴影?在将来恋爱结婚过程中,会不会重蹈父母的覆辙?该需要多么大的觉察力才能避免同样的悲剧重现?也许E和F就是从C和D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走出来的!
冷战,这个词,大家不陌生吧?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有这两个字的身影,如果说国家之间的冷战是各种利益权衡的结果,那家庭、恋人、朋友之间冷战原因就要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每个个体所形成的独特人格,都能在Ta童年甚至婴幼年时期找到一颗将要萌芽的种子,当然,冷暴力也不例外。
1978年,Ainsworth与同事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冷暴力多是起源于婴幼儿时期没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其实,他们是最脆弱的,他们比谁都渴望亲密关系的依恋和依赖,在不确定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时,他们唯一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就是远离Ta,装作自己不需要,甚至用拒绝的方式。
他们不知道到底怎样做?因为在Ta成长的环境中,他唯一学会的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孤独的自己舔自己的伤口,直至伤口结疤,不是那么疼了,在此过程中,他已经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因为他正在避免自己陷入以往喋喋不休无谓争吵以及剑拔弩张的敌对情绪中,在他看来,不攻击别人已经是很大的退让了,现在只想静静,以安抚自己内心受伤的小兽。
有的人,用发怒的方式求关注,求存在感,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用其他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达成的,愤怒只能显示他们的虚弱。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这是关于依恋诺贝尔奖获得者温尼克特的标志性语言,同样的,在成人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也不单单是个人,而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对立的综合体,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因子,也有邪恶的因子,关键是到底能不能触发这个点,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