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有很多种植者提出每到小麦抽穗以后,总有部分地块零星或者成片发生枯白穗现象,且有的年份发生相当严重,对种植者的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既有根茎部病害的发生,也有后期赤霉病的侵染。但由于种植者对这几种病害判断识别不清缺乏有效防治,下面中化MAP小编就总结了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以供大家识别参考。
小麦纹枯病
近年来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在小麦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叶鞘和茎秆。秋苗期发病,先在第一叶鞘上产生淡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步扩大,中间灰色,边缘褐色。如果秋季播种时气温偏高,田间湿度大,严重发病地块还会出现死苗现象。小麦返青以后,引起茎基部叶鞘发病,在叶鞘上形成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到拔节抽穗期,症状更加明显,叶鞘上病斑进一步扩大连片,形成较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如同花秆。当病斑绕茎秆一周时,常因养分、水分供应不足而提早枯死,形成枯白穗,且容易造成倒伏。
小麦纹枯病属于典型的土传性真菌病害。冬前就有发生,小麦播种过早、密度大,冬前旺长,便施氮肥,春季受低温冻害的麦田发病重。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多雨、病田常年连作有利于发病。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快速增长的小麦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秸秆还田较多的区域。小麦出苗期就可感染,在茎基部形成茶褐色病斑,从而麦苗生长缓慢,严重时开始死亡;小麦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阻断叶片和根部的营养交换。
上部茎叶和穗期得不到水分而死亡,出现枯白穗,田间拔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重病田成穗大幅度减少,比正常田少50%以上,且穗少籽粒少。小麦茎基腐病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要引起重视!
小麦全蚀病
又称立枯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侵染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1-2节,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症状表现。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春季小麦返青后,病菌开始侵染小麦次生根和茎基部,会出现返青迟缓分蘖少的现象。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生育后期植株由于根系和茎基部受害,影响小麦体内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导致病株枯死,麦穗变白,籽粒干瘪。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小麦根腐病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多引起根腐、茎基腐;湿度大时除以上症状外,还会引起叶斑和叶枯、穗腐、褐斑粒及黑胚等症状,所以又称青死病或黑胚病。苗期发病,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枯死而造成田间缺苗;成株期叶片受害,造成青枯,光合作用下降,影响产量;病株因根部或者茎基部腐烂而呈青枯状死亡,不能结实;穗和籽粒受害,结实率下降,种胚变黑,粒重轻,发芽率低。因此根腐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河北是一种偶发性病害,但是近年来发生频率明显提高。该病主要可以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穗腐,所以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减产,还因病菌分泌毒素,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主要症状是在小穗颖壳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大到整个小穗,在颖壳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当病斑扩展到穗轴或穗颈时,由此向上全部枯死,造成半截或整个白穗。但是赤霉病与根茎部病害或地下害虫为害的区别是赤霉病仅穗部变白,穗以下的叶片和茎秆多仍保持绿色。
赤霉病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3天以上阴雨或者大雾天气,病害就有可能严重发生。所以防治关键时间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天气变化和及时的喷药进行防治。
针对小麦的根茎部病害,在防治上应采取栽培管理和药剂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展和危害。
1、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品种。
2、适期晚播,有条件的可以深耕土壤,以减少冬前侵染,降低病害越冬基数。
3、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浇好越冬水,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4、药剂拌种。小麦播种前,建议使用MAP方案提供的进口三元复配种衣剂拌种,可有效延缓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的发生,并可促进小麦根系健壮生长,促进冬前有效分蘖。
5、返青拔节期喷药防治。选用具有内吸传导效果的杀菌剂喷施茎基部。MAP方案推荐使用药剂25%丙环唑+1.8%阿维菌素+0.01芸苔素+激能磷钾,抑制病菌侵入和发展的同时,促进麦苗健壮生长。
中化现代农业为您的增产增收保驾护航,种植者朋友们如果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遇见问题可以联系当地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