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子,我们都知道他是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这成为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治国的根本,尤其是宋朝朱程理学兴起以来,此风犹甚。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朝历代加在他身上的封号多达十几个。汉朝有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的褒成宣尼公;北魏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的文圣尼父,隋朝有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的先师尼父。唐朝更是无以复加,给孔子的封号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多达5个,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先圣,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宣父,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的太师,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的隆道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文宣王。宋朝则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玄圣文宣王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的至圣文宣王。明朝有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的至圣先师。就连以少数民族入侵的元和清都给孔子加了封号,如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的大成至圣文宣王与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就连孔子的后人也被封爵,汉高祖十二年(公元213年),封孔鲋弟孔腾为奉祀君,为孔子嫡系世袭受封之始。之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在如此光环的加持下,孔子在圣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走向了神坛。然而真正的孔子是什么样呢,《论语》这本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礼记》礼运篇讲“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我们就对照着这七情来看看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1.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论语的开篇就是为学的乐趣,对孔子来讲能够按一定的时间去练习所学,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学有所成,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为学的乐趣让孔子的喜溢于言表,我们仿佛看了那个拍手欢迎远方来朋的慈祥老人。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篇)当鲁国的太师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演奏《关睢》结尾的合乐的时候,满耳朵都是美妙的音乐啊。述而中有一篇还提到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的时候,竟三月不知肉味。那种陶醉之情不仅溢于言表,还深入内心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在这两个“贤哉,回也”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颜回这么优秀的弟子,是多么引以为傲啊,怪不得孔子会说“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篇)。这该是怎样的一幕:一个慈祥的老头看到弟子的言行,眉开眼笑的样子。
2.怒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篇)有优秀的学生,自然就有顽劣的学生,宰我就是其中一个。宰我大白天在睡觉,孔子气的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至今都是人们骂不成器的人绝佳的话,可见孔子是有多怒了。“于予与何诛?”我拿你还有什么办法啊?简直是把孔老夫子气爆了,估计当时把胡子气得都飞起来了吧。孔子对别人“听其言而信其行”,自从宰我之后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都要改变看法了,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是被气得不轻。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冉求替季氏搜刮财富,孔子很生气,说了句冉求不是我弟子了,这是要断绝师徒关系呀。他还对弟子说,你们可以大张旗鼓的来攻击他。这也是被弟子气到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八佾原本是天子用的,结果出现在应该用四佾大夫之家,这就是超越利发了,孔子才说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也是经典的骂人,看来孔老夫子气的厉害,张口就来。
3.哀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难活下去了,这是命啊。两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人竟然有这样的病。孔子连说了两遍,看来是有多伤心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篇)孔子最优秀的弟子颜渊英年早逝,孔子悲痛至极,又是两个“天丧予”,老天是要了我的命啊。“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篇),我们知道孔子与颜回几乎情同父子,这痛苦可以想象出来了。孔子在颜回死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非夫人之恸而为谁?”(先进篇),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4.惧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这是孔子论君子与小人的话,君子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这三畏,并不是真正的惧怕,而是有所敬畏。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这里的惧,是因对父母孝心而对其的年老寿高有所恐惧,也不是真正的惧怕,也算是有所敬畏。
孔子更多讲的是不惧,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等。
5.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篇)孔子的爱为仁爱,大爱。故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不胜枚举。孔子所谓仁,是以孝悌为根本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但其终点是要涉及到所有人,“泛爱而亲仁”(学而)。
6.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是孔子所说君子厌恶的几件事情,传播别人坏处,毁谤上级,勇敢而不知礼节,顽固不化的贯彻自己主张。故可知,孔子所恶,就是小人所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篇)这是孔子所论四恶,不加教育便加杀戮,不加申诫便要成绩,起先懈怠突然限期,给人财物出手吝啬,为虐、暴、贼,小家子气。
7.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孔子所说欲,更多的是克,即抑制欲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虽然一个是在讲欲,一个是在讲不欲,二者合起来看,也是在讲克欲。
在论语中读完孔老夫子的七情,孔夫子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就立体了,鲜活了。原来他是一个这么有意思的老头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