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罗伯特·普尔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为了写《刻意练习》的书评,我跑去搜索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看到出版时间的时候还是大大地惊讶了一下:没想到这是一本2016年底才出版的书。
之所以觉得惊讶,是因为2017年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类的书籍或文章里常常看到《刻意练习》,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应该是出版了很久的经典,而非如此“年轻”。
不过书虽然出版不久,但对于其作者,我们应该不会陌生,因为据畅销书《异类》的说法,1万小时天才理论就是源于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所做的研究。
《异类》是这么说的: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联系市场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只需要投入时间去积累,就能成功。这样的理论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也因此,1万小时天才理论悄悄地被大量的书籍引用和传播,几乎成了励志界的一条真理。
但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驳斥了这个概念。
首先是1万小时这个数字,以《异类》所引用的小提琴家的统计研究为例。
埃里克森指出,被研究的10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万个小时的说法,是平均数,而非《异类》以为的每个人都超过1万小时。
——有一半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累积1万小时的练习。
同样,《异类》中的另一个例子:披头士乐队的演出时间,也并非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累计演出了1万个小时之久,更准确的数字约为1100小时。
所以说,想在一个领域成为大师,很可能不需要1万小时就够了,对吗?
也对也不对。因为时间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变量。
比如游泳,学会游泳可能只需要几周甚至几天的时间,但很可能游十年也不会成为游泳运动员——哪怕练习时间超过1万小时,也依然成不了这个领域的大师。
埃里克森说: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这个不难理解。
比如学会开车以后,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你可能就能不假思索地作出一系列的指令:打方向盘、刹车、油门、看后视镜等等——所谓“自动化”的程度。
但是再多“练习”,开车技术也不至于成为“赛车手”。
那么成功还有秘诀吗?
或者说,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练习方法,能提高成功率?
有的,那就是埃里克森所提倡的:刻意练习。
严格来说,“刻意练习”不同于“有目的地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而仅仅局限于诸如音乐表演、舞蹈、国际象棋以及许多个人和团体的体育项目,特别是根据打分来评判运动员表现和水平的体育项目,如体操、花样滑冰或跳水等。
而那些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直接竞争的行业或领域,比如园艺和其他爱好,以及当今职场中的许多工作,如企业经理、教师、电工、工程师、咨询师等等,它们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卓越的绩效,因此你可能无法从刻意练习中积累知识。
我的理解是,那些存在明确的评价标准体系,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才是可以用来刻意练习的。
而作者提出的刻意练习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 清晰的特定目标;
- 有一个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导师,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的练习方法;
- 走出舒适区:持续不断地尝试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但注意不要太过,否则可能导致倦怠和学习低效);
- 反馈:练习的早期,反馈来自于导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监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失望了。
因为你发现:你既不从事竞技体育或是音乐表演领域,也很难找到极有经验的导师,更不用提什么反馈了。
所以读了大半本书,听了这么多忽悠,然后得知“刻意练习不适合你”,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制定出一整套练习的方法,但刻意练习原则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依旧有效。
首先就是不必过于夸大天赋的影响。人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帮助自己大幅度地提高。
其次,不要过分相信时间的力量。不是足够长地做某件事情,就会更擅长,也不是加倍努力就能提高技能的。
《刻意练习》用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示范了没有导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刻意练习。
富兰克林是以《观察家》杂志里的好文作为模仿的对象。
首先是把文章里每一句都写出线索,之后再根据线索复写文章,再和原来的文章进行对比。以此来练习精确表述观点。
之后,他又把文章里的句子改写成诗句,一段时间后,等他忘了这些诗句和线索时,又把诗句改写成散文。以此来增加对词汇量的积累。
最后,他又找来《观察家》的文章,为每个句子都写下提示线索,再把这些线索顺序打乱。然后等待足够长的时间,让自己忘了文章中句子的措辞和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以此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
你瞧,杰出的练习者总是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目标、练习的方法以及反馈的途径。
富兰克林的目标和“导师”,就是这些文章,反馈的途径就是拿自己的练习结果和原文比对。
关键就是:去完成一些处在你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反复练习、试错,寻找进步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埃里克森同意《异类》里的一个观点: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想要告诉你:刻意练习比普通的所谓练习更为艰苦,因为走出舒适区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你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斗争,因为人的本性,是贪恋舒适,拒绝改变的。
最终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成为大师,光有技巧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的艰苦练习;光有练习还不够,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想要成为大师,从来都没有所谓速成。
哪怕是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也没有捷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