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理发,店里人不多,只有一位客人在理发,我找了个空座位坐下。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三十来岁,嗓音洪亮的大妈在店里等着。
当她坐下来的时候,大声问理发师还要多长时间。
美容师指着我说:“走吧,这个小弟弟就是你。”
老大娘看了我一眼,又对理发师说:“我这头发只要稍微染一下,再染一点就可以了,下一个帮我弄好,很快的。”
美发师没有答应,只是嘴上敷衍了一下,很快地说了一句。
在理发师给一位客人理发完毕之后,示意我去洗头间洗头,这段时间大妈嘴里一直念念有词想插队。
看着无法说服理发师,大妈突然拦住我到里间,她拉着几分夸张的笑容说:“小兄弟,我的孩子还在家呢,有些急,要不要我先剪一下,很快的。”
我望着那大妈殷切的脸,还有即将站起来的身体:
只是回击了一下:“不可能。”
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就一直教导我做人要善良,我自认已经达到了善良的标准:
在夏天的时候,有人在房子外面检查电路,他满头是汗,很抱歉地对我说:小弟弟,你要有心理准备,可能要停电了。
到奶茶店坐会时,回来时发现他还在忙,就顺手帮他拿了个切西瓜。
每当在地铁上看见有人费力地提着行李上楼,一向腼腆的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上楼帮忙。
在公司大楼前面的一个大坡道上,隔三岔五的地方就会有人推着货或者电动自行车上去,这样的时候我也绝对乐意上去搭把手。
在网络上,我从来没有像那些“讨好型人格”的人那样因为帮助别人而烦恼。
由于我的好意从来就是主动释放的,而不是让别人强迫我做一些事情。
而我更加明白,有些人,不值得我去讨好。
前不久,一位着名的节目主持人在微博上分享了他的经历:那一幕真的很不像样,坐满飞机的人看见我提着那么重的行李箱,却没有一个人帮我,没有爱的人也很丑,不管多有钱。
看起来,有些人认为你帮助她是责任而非义务,你不帮助她,既丑又不道德。
这种人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太过自我,以为别人都应该让自己,宽容自己,无条件地帮助自己。
对这样的人,我总是敬而远之,从不觉得拒绝他们的要求感到羞愧。
那个“不行”,我是说得特别有力,也特别痛快。
我帮你是情分,帮你不是本分。
更多人的善举被被动地释放,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拒绝,经常忽视自己的感受,为了取悦他人而达到最高的目的,我们称之为“讨好型人格”。
按道理,我不应该认同“讨好型人格”,但实际上,当大家都在叫嚷着要改变“讨好型人格”时,我的观点是,首先要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在我看来,用心理上的某种定义来评判全人类的一种行为,实在是太过粗暴了。正如十二生肖把全人类分成12个人一样,这也太可笑了。
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案例找到自己的影子,就连我这样一个从不羞于拒绝别人的人,有时也会恍然大悟,是否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有一种追求他人的倾向。
对于讨好型人格,我们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到底是因为这种“讨好”得不偿失,还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
正如同事请你帮忙分担工作一样,这当然会影响你的下班时间,你心里很不舒服,却迫于面子勉强答应。
那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的例子,很多人都会劝你不要答应,不要听信讨好型心理,勇敢拒绝就好。
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我更希望你能自己判断是否同意这件事,比如问清楚这个同事为什么要自己分担工作。
如果她一副拖拽的样子,只是想欺负你,你可以勇敢地把她怼回去。但是,如果她因为家里有急事,或者是长期暗恋着她的男神邀请她去看电影,你可以根据情况答应或者拒绝。
学会在拒绝不值得的东西之前,先判断一件东西是否值得,这很重要。
但也不要一味的拒绝,因为善意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洗发水出来之后,剪头发的时候大妈一直盯着我看,我也没怎么理她。
正好这时一位母亲带着四、五岁的孩子来理发。
主人,还有几个人,我的孩子正在剪头发。
好吧,快去吧,单独一人,你们先坐着。”理发师像往常一样,一天要说一百次。
新妈妈看了一眼坐在座位上的大妈,又对理发师说:“小孩子剪头发很快,你看能不能先帮他剪一下。
老妇人不能坐下,有些讥讽地说:
「知道吗,先来后到,理个头发再快也要排队,现在有的人太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