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私塾有日语课,下课时我在视频里看到有两位同学临走时把自己的椅子摆回了原位,有一个女生还把旁边的椅子也随手摆好。我突然特别感动。另外一方面,我又想到孩子们每次上课,来去都不会和老师们打招呼,我们却一直很接纳。
于是我在课后辅导群里写了几句,表达了我的感动,还有我的理念、态度。
说完我又想起前不久重庆的一个培训班里老师抽打学生还逼迫下跪的事情。当时看到新闻我实在难以接受。
即使文中提到“多名家长证实,该老师素以严厉著称”,但我也不能接受如此打着“严师出高徒”的名义对孩子的“迫害”。
在这样的高压氛围下,孩子还愿意去学校或培训班吗?孩子即使去了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压力,还能学进去吗?即使学进去了,效率会高吗?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那些无法宣泄的恐惧和伤害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父亲应该是“严父”,教书先生在学校也必须是那个拿着戒尺、不苟言笑的。仿佛只有这样大家才安心,因为权力权威让大家看到了效果,哪怕它并不长久。或者还因为这样会满足男权社会里家长的自负感。
但到如今,仍然有多少家庭身在二十一世纪,却继承着落伍的教育思想。对孩子打骂教育,对老师的打骂教育也变相地表现出理解。
在社会的民主进程中,家庭与学校的民主是不是也算那个艰难的环节?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我们接纳孩子不和老师打招呼的“没礼貌”的行为,是“纵容”,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做的。我在辅导群里也提到。崇尚戈登模式的我们,一直想要在私塾创建尊重、开放、接纳的氛围,等孩子们和老师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在私塾里有了被接纳的良好感受,再去讲一些行为问题,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来去都不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心里会觉得不被尊重,会有一些难过。相信那时孩子会有改变。这和孩子们在家里也是一样,如果和父母的关系银行里没有存款,父母的说教、建议也不会起到作用。
首先我们得先一步做到尊重、平等,才能教会孩子尊重别人。我们再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感受,孩子才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同理到别人。
民主的家庭,民主的学校,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而是被多少实践证实的有效的存在。
我们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们想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和学校又在怎样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