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和说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但据国外报道,言语语言障碍症在儿童群体中仍有较高发生率。其中2岁儿童达到17%,3岁达4%~7.5%,6岁达3%~6%。学龄前儿童中,约7%~10%的儿童发育迟缓,而3%~6%的儿童有语言感受或表达障碍,并影响日后的阅读和书写,进而会极大影响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的事情。
国内相关医学专家在论文发表中提及,引起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原因和机制较复杂,比如听觉障碍性语言障碍,这是由于儿童缺乏有声环境和言语的刺激。再比如发音障碍,儿童言语流利性问题,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等。因此早期适宜的语言康复训练对促进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发育非常重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Lovaas报道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成功“治愈”9例孤独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Helfin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4类,有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以技巧发展为基础(skill-based)的干预疗法,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等。我们会发现众多非药物疗法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培养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适应正常的交流。其中,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儿对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次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活动由父母或训练者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现在,更是有很多医疗组织将讲故事的游戏(Storytelling Games)列为儿童语言和交流训练的主要方式之一。
讲故事先于写作,最早的讲故事形式通常是口头与手势和表情相结合。
Storytelling Games是两人或两人以上讲述自主创造的故事的游戏。有的是扮演讲述者来创造故事然后传达给其他玩家,有的则是游戏中有固定的故事脚本,玩家只是沉浸在场景中体验故事。讲故事不仅是一种分享和解释经验的方式,而且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们可以弥合文化、语言和年龄方面的鸿沟。
将讲故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是因为听者会投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当故事倾听者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能够以新的视角去想象整个故事,通过练习倾听来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重要性,通过练习讲述来教会孩子如何向别人传达可被理解的故事,并通过重复的陈述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人说,游戏是一种以嬉戏的态度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若说要进行一种心理治疗,大多患者都是抵触的,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则可以避免产生抵抗心理。
比如在情感理解的训练中,《妙语说书人》这个游戏则具有这样的优势。在游戏中,玩家拥有梦幻般的卡片,起始玩家将打出一张卡片,并说一个自己对此卡片的感受的词语以及讲述一个故事,其他玩家将根据这个词语打出相近感受的卡片。
而《谁知我心》这个游戏同样是训练心理理解能力的游戏,首先要有一位玩家根据卡片讲述一个自主创造的故事,然后所有玩家在转盘中选择自己理解的故事中角色会有的心理感受,看谁选择的心理感受是与讲述者最接近的。
这些游戏都帮助孩子们学习讲故事的技巧,并且漂亮的插画还会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让玩家能够简洁地表达想法和理解别人。
由此可见,是否可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取决于如何应用游戏这种工具,从而达到积极的效果。如果你想用游戏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来找我们聊聊,我们会及时的给以建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