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的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作者戴望舒,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作者22岁,这首诗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戴望舒是活跃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原名戴朝安、戴梦鸥,浙江余杭人。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思想的影响,另外戴望舒还有浓浓的中国古诗情结!因此戴望舒的早期诗歌具有情绪忧郁、意向朦胧、善用象征手法的特点。戴望舒属于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有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后人辑);《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轶);《戴望舒诗存》等等。
《雨巷》这首诗,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形象是孤独和伤感的,但在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予着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纵观《雨巷》的艺术特点表现在: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富于音乐美;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起结复见,诗行蝉联、复沓,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现代诗《雨巷》,它的题名中蕴含了寂寥、彳亍、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愁怨、凄婉、迷茫……诸多思绪,带有浓郁的江南意味,为整首诗定下了忧郁的基调。
戴望舒的忧郁气质似乎与生俱来,而这忧郁也贯穿了诗人一生。其实人的气质有天生的成分,但是更多的还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戴望舒的忧郁气质和他童年的一场病以及后来的三段爱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童年的一场天花铸就了诗人自卑、敏感的心理特质。
戴望舒刚刚懂事时,得了天花。天花病毒具有传染性,戴望舒被隔离治疗!病好后,戴望舒脸上留下了坑坑点点很多麻子!再加上被隔离对他幼小心灵的伤害,那种被抛弃、被冷落的自卑、孤独和苦闷一直伴随他,是诗人忧郁气质形成的根源。
2、第一段感情,施绛年——背叛后的失落
戴望舒的第一段感情,来自施绛年。她正是后来戴望舒诗歌《雨巷》的主人公。施绛年面容姣好,她小戴望舒五岁,她不但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活泼开朗,看起像清晨的日光。
如此优秀的可人儿,戴望舒只不过是她众多追求者中的很不出彩儿一个!但是戴望舒却“非卿不娶”,他给她写了无数情诗,《雨巷》是其中之一!只是他的才华无法打动女神,他的气质也不是她欣赏的类型。戴望舒见无法打动女神,便以死相逼。施绛年害怕闹出人命,被迫同意了戴望舒的追求。
但是强扭的瓜不甜,逼迫的爱情也不会长久!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不久,施绛年爱上了别人。戴望舒为了施绛年出国留学,后来听说她移情别恋,便再也无心在国外读书。
此时,戴望舒心中的女神一如他在《雨巷》里所写的那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了上海,解除了婚约,结束这段长达八年的苦恋。
这一段恋情,戴望舒全力付出但却惨淡收场!令本就敏感的戴望舒,又增加了自卑苦闷的成分。
3、第二段感情,穆丽娟——抓不住的凄凉
穆丽娟小戴望舒12岁,这个姑娘长相清秀、性格温和,她的出现迅速缓解了施绛年给他带来的苦痛。1936年,互相爱慕的两人在上海缔结了婚姻。但是很快两人便矛盾重重。后来,戴望舒隐瞒穆丽娟母亲病危消息,使得两人关系彻底决裂。
穆丽娟对戴望舒及其不满和失望,提出了离婚。这令戴望舒昔日潜藏的抑郁质彻底爆发了。他又以死相要挟,试图阻止妻子离开他。所幸,经过抢救戴望舒最终活过来了,但他的第二段婚姻却并未再“活过来”。
戴望舒写了半生情诗,却不懂情为何物!两段感情,无疾而终,戴望舒甚感凄凉,他的心情就像《雨巷》中描述的那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戴望舒是有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一个出色的诗人;戴望舒又是卑微的,他的孤独感伤情绪注定了他婚姻感情的遗憾,他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打动他所爱慕的女子。所以世人从戴望舒的无数诗歌里,总能看到一个周身散发着淡淡忧郁惆怅气质的诗人形象。
在诗歌中,他对所爱女子从来充满了卑微的憧憬。而回到他早期的作品,世人则能发现,他所吟咏的个人情感和情绪,总是与孤独、忧郁、漂泊、爱而不得、伤感、眼泪、死等等相关。
戴望舒对爱情始终保有向往却又觉得自己永远抓不住它,
戴望舒生命中第三个女人的出现,短暂终止了他的痛苦。
4、第三段感情,杨静——归于苦痛和愁怨!
她叫杨静,是一个比戴望舒小了整整20岁的女子,两人认识这年,他36岁,她年仅16岁。一个16岁的女子嫁给一个年近40的男子,若真说是因为爱戴望舒的人或者灵魂,他自己怕都是不信的。
因为戴望舒名气、收入、房车而“喜欢”上戴望舒的杨静,随着这些东西的消失,爱情也随之泯灭!
抗战结束后,戴望舒回到了大陆,此时的他已经由昔日收入丰厚、名气过人的戴望舒变成了教书匠戴望舒。这样的变化,显然是杨静不愿意看到的。
1948年末,对戴望舒失去耐心的杨静提出离婚。戴望舒悲痛欲绝,为了挽回这段婚姻,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最终他等来的依旧只是一纸离婚契约。他与杨静,因物质而生也因物质而灭。
自此,戴望舒彻底活成了自己诗中的模样,只剩下了苦痛、抑郁、愁怨......
《雨巷》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诗歌一直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和排遣。这种情感往大了说叫家国情怀,向小处看是儿女情长!
有人说戴望舒的《雨巷》表现的是一种现实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而我认为,他的《雨巷》所表现的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恰恰是他个人感情的失败和苦闷的心路历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