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释一】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应该把自己固定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较高境界的追求。”
【译释二】孔子说:“君子要博学多才,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译释三】孔子说:“君子不要像一般的器具那样,只是个摆设,或用后即被抛弃。”
【译释四】孔子说:“君子不辱器的使命”。
【感悟】
一、君子不器
本章的“器”,指器皿,盛具。器皿有几个特点:①器者,固也,为某种需要而制作,承担着容纳、集合等使命;②其用途有限,这里比喻局限、僵化和被动性;③有的被用过后而遭遗弃;④有的作为炫耀,如:买椟还珠的“椟”,有光鲜的外表而没有真才实学。
朱子对本章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器具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所谓一器一用,它不能够互相融通。
二、“器”与“不器”
通读《论语》,感觉孔子说的话,很少是绝对的。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结果也不同,没有“绝对”的。孔子多是“因材施教”,针对某个人的点拨。但我不清楚本章是针对谁说的。
1、君子之器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处的器指才能。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如姜太公遇周文王,就是如此。这话也提醒我们,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才能,等到机会来时,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孔子也是赞同的,【5.4】就有所体现。
这是根据器具容纳、集合、保护等的使命来理解,就是说君子应该能担负治国重任,不辱使命,对内能管理好政事,对外能应对四方。
2、道器不二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超越于形体之上的宏观思维,是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原则,是精神层面的,大道无形,故曰形而上;居于形体层面的叫做“器”,是物质层面的,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古人云“道器不二”。“道”以“器”托身,“器”全然追随“道”。
3、大道不器
《礼记·学记》云: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大德之人不拘于一官之任,大道之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值得信任的人不必靠立盟来约束,天时与天机不是一成不变。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可立志于根本。需要注意的是,“君子不器”的本质在于讲求“道器合一”,不拘于一定的用处,但是干一行爱一行,且能干好一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不器”。因为“不器”,方成“大器”。
要“大道不器”,就不能够把自己固定下来,要有好学的心,要博学。“博学”要经过①基础博学,就像打地基一样,像我们国家的普及教育;②有专精,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这个过程,才能通达到心性,才能开智慧。如果我们没有专精,学得太广泛,心就乱了。这一乱,学得就不深刻,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样,收获少,不能够通达到心性。而且在里头很容易生傲慢心,诚敬心就没有了;③专精博学。智慧一开,那就能博学了。比如,有的人精通了哲学,还可能成为思想家、诗人、作家、教育家、书法家等等。
“君子不器”,这浅显而又及深奥的四个字的理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无限的品味。
三、“成器”与“不器”
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度量、才能,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
“成器”是成才之意,如,“这孩子勤奋,以后将成大器。”人们对好吃懒做的人则作出这样的评论:“这败家子实在不成器!”
有的译释是针对“器”的弱点来理解的。求学也是这样,尤其是年轻人,不仅仅是学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求道。不器,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学识限制在某个科目上,要先奠定广泛的知识面,打好根基,你只专某个方面,对其它东西一窍不通,你这个技能就很难施展。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包含着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琢磨玉石就是让它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潜能表现出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也需要学习、实践的雕琢,才能闪闪发光。
“不成器”,多指人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好高骛远、满腹牢骚、学习工作上敷衍塞责的一些人,以及那些长期处于“高不从低不就”状态中还心安理得的“啃老族”。
器物承载力量,力量需要方向。方向与力量合体,自是物来顺应,感而遂通。于万象森然之中,仍将如明镜然,守一个全体莹彻,无纤尘染之气象。
学习《论语》可以明心见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
希望进来关注的朋友,在你的心脉上有那一点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