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有一句诗:“一座穹顶,镶满彩色玻璃,却玷污了不朽的白色光芒”,白色光芒就像那不朽的真实,当真实照射向我们时,总会经过彩色玻璃的透视,最终到达我们的,已非当初的真实。普罗大众接触到的,便是这样经过过滤的信息,舆论也在这样的信息上生成。
为什么普罗大众无法接触到最真实的信息?李普曼在导言中就给出了全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存在于人与其所处真实环境之间的一种环境,人们的所有行为都针对拟态环境做出。换句话来说,人们本质上生活于拟态环境中,除了我们最亲近的那个小圈子,外面的真实世界我们是无法接触到的,人的天性与环境条件加以综合,构造出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向往着真实,但在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上,信息流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审查与保密制度的存在,信息流通成本的负担,我们个人社交圈子的固化,时间与注意力的不足,甚至是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表达能力的不足,都使得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在流向我们的过程中被“彩色玻璃”所遮挡,所“玷污”。最终,我们只能生活在拟态环境中。而在这个拟态环境中,我们由于缺少真实信息,对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每个人不同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全书另一个核心概念,刻板印象阻止了我们全面规范的观察世界,并且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陷入了恶性循环,人们往往把刻板印象作为一种防卫手段。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将所接收到的信息与自己的刻板印象相匹配,利用已有的印象来理解新的信息,忽视与刻板印象不符的信息,这无疑是最快捷经济的消除迷惑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最终使我们与真实越行越远,刻板印象越来越牢固,陷入恶性循环。
以上是对个人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作者阐述了舆论的产生过程。当人们共同的一种刻板印象被一种象征符号激发时,一种共同的情感就会被激发。所谓的象征符号,有团体、有民族、有国家,甚至是诸如“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这样的象征符号。当象征符号激发了人们的共同兴趣,一种公意就会产生,相应的舆论就会产生。而这时的普罗大众早已被象征符号所绑架,忘记了什么代表自己真正的利益。
没有了民众的自由思考作为根基,西式的民主就成为了政客们角逐的舞台,谁的象征符号更具有普遍性和煽动性,能够调动更多的民众,谁就能赢得选举,获得执政的权利,引用一句作者的原文:“一小撮人往往代表大多数做出了决定”。为了解决人民无法获得真实信息的困境,新闻媒体被赋予了很大的期望。人们希望新闻界能将真实的信息传达给民众,让民众接触到自己小圈子以外的真实世界。然而,这个想法最终破产了,新闻媒体的生存需要广告的收入,而广告的收入又依赖于拥有稳定的读者群,这就使得新闻媒体不得不去努力迎合自己的读者群。最终,读者又回到了自己的刻板印象与小圈子当中。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穹顶,镶满彩色玻璃,在看事务时不可避免的带有自己的刻板印象的过滤,各人有各人的偏见,各人有各人的盲区,哪怕是被证明的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经济学原理,也都只是对真理的逼近。不朽的白色光芒,恐怕我们永远只能逼近而无法看到。但为了接近他,我们一定需要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跳出自己的刻板印象,虚心接受自己小圈子以外的事物。或许有人会说,刻板印象永远无法彻底消除,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真相与真理,人类的思考是没有价值的。诚然,刻板印象的确无法彻底消除,但换一个角度思考,若是没有了彩色玻璃,白色光芒不会显得太单调吗?彩色玻璃所呈现出来的美丽,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与思想的魅力,甚至是科学与哲学的魅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