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伊迪丝·埃格尔博士,她是一个热爱学习终身成长者,她四十多岁时上了大学,50岁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94岁仍以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从事心理学工作,到现在依然坚持写作。
这位94岁的老人,不但头脑清晰,而且智慧慈悲,身体矫健、衣着时尚,活出了生命真正的精彩。
我们看到这位生命力旺盛又坚毅的老人的生活状态,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其实她经历过生命的最黑暗的时候,几乎丧失了生命,她从一年多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救出来时,不但背部骨折,皮肤受到很大的伤害,甚至不会行动。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年多的时间中,她不但失去了双亲,自己受到了虐待、折磨、饥饿和持续的死亡威胁。
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她依靠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遵从自己的内心,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坚信自己的内心力量,在人间地狱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顽强的活着。
最后,这位老人不但自己活得很幸福,成为了事业和人生的大赢家,还帮助了无数的人解决了痛苦的难题。
这本书一共11万字 ,我读上了瘾,用了五个小时20分钟认真的读完。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四个心理学原则:
第一个是来自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积极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理念。
第二个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
第三个理念来自我最崇拜的导师之一——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他告诉我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self-regard)的重要性。我们的痛苦往往源于误解。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认为要想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就必须隐藏或者否认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点就是,积极的选择让生命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遭遇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她能催化那些不可预知的发现,让我们以一个新奇的视角看待问题。要学会疗愈、满足感和自由这样会让我们更有选择的能力,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气和机会去应对这些困难。
我们经历的一切,也是一种生命的礼物,让我们有找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心中都要满怀希望,没有希望能让我们冲破所有的阻力阻碍和桎梏,当生活以一种考验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定不要退缩和后怕,要相信这种困难,只是暂时的,无论它当时多么强烈,还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满怀希望地活在当下,而不是把自己锁在过去,踯躅不前。
当时在集中营释放的这群人中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当时的人们虽然被解放出来已经获得自由,但是他们身体和精神上还是没有进入当前这种状态,他们被饥饿、疾病、创伤侵蚀,丧失了为自己生活负责的能力,甚至忘记了如何做自己。
这就是人经历过灾难后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在灾难后迷失了自己,没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
虽然走出了监狱的牢笼,却没有走出自己精神牢笼。
作者在这本书上一共举例了12个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一种就是受害者心态行牢笼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遇到一些麻烦事会说:“为什么是我?”,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说:“现在怎么样了?”。
事情的结果就会完全相反,因为人们无论多么善良,多么努力,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痛苦,遇见了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而不要把过多的情绪放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上。
当我们说“为什么是我?”时,我们是对抗和抵触的,我们的神经处在一种抵御状态,自己的内在系统是慌乱的,完全没有精力和注意力去关注事态的变化。
当我们说:“现在怎么样了?”时,我们就是站在第三个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更清醒,有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去弄清楚,这个事怎么解决才会把伤害降低到最低化。
自己也就完全从受害者这种身份中脱离出来,也让自己从一种不作为的身份中解决出来,接受这种情形,尽管不是自己造成的或选择的,也要敢于直面这种事实,接受这种事实,并敢于承担责任。
第六种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这是一种期待落空的思维牢笼,这种痛苦就是因为想拥有某些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想要某些没有的东西造成的。
在生活中,总有一种遗憾,让人非常难受和痛苦,人们经常会说,我要是不那样就好了,我要是怎么着怎么着就好了,其实这种痛苦也是一种未解决的悲伤,就是老想去改变已经过去的事情,这样又怎么能不痛苦呢?
所以做人要适当的学会放下,不要为不可挽回的事情遗憾,也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
第八个类型厌恨型牢笼
这里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会希望和自己结婚吗?
每一种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有所得就会有所失。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
而亲密关系最大的破坏者就是持续的低水平愤怒和摩擦。
一个人心态平和和富足,即使遇到一些问题,他的心态也不会崩溃。而一个带有满身情绪和悲伤的人,一点小事就会让他崩溃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庭总是争吵不断,就是因为一定有人的心情不是很平静的,如果心态平静的人及时出现了问题,他会及时解决掉问题,不会采取这种争吵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你生气时,你一定要问问自己,自己仅仅是因为这件事生的气吗?
如果不是,又是为了什么?
是不是又感觉自己的期待和现实之间有了差距?
是不是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是不是认为别人加重了我们的情绪负担?
回头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我们这些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的期待呢?自己有没有过去挤压的一些情绪呢?
其实人和人相处,不能只凭感觉,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做了什么,而我们将来打算做成什么样。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并及时调整和现实差距,切合实际,会减少一些无谓的创伤。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和创伤。还有要及时清理和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会干扰你的平常的状态。
还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和应得的慈爱与关怀。
换个角度,也许因为当时他们被自己的愤怒抑郁焦虑以及其他事情的过分投入占据了大部分精力而忽视了我们。
反过来换成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十个手指头一样长。
还有一种牢笼,是恐惧性牢笼
恐惧和爱是不能共存的,如果不能战胜恐惧,我们就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打破恐惧牢笼,最佳的方式就是改变,因为每一种行为都会满足一种需求。
生活的本身就是麻烦,一个恐惧的人,总是把自己困在过去,困在痛苦中,总是不断地计算着自己的失败和损失,而不去找应对的方案。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摆脱对不由我们决定的事情负责的心态,也要接受我们做出无法改变的选择。
如果一切让你不舒服,那就是你一定没有突破它,所以要学会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化 ,你会发现,所有的困难都不过是你前进的一个台阶而已。
无论何时,一定要记住,我们天生都有爱的能力,而恨只是后天习得的。所以要放弃所有的偏执,放下评判,选择接纳。
但是记住没有愤怒就没有宽恕,选择宽恕,我不是为了曾经伤害我们的那个人,还是为了我们自己。宽恕让我们不再是过去经历的受害或囚徒。也让我们不再背负着只能容纳痛苦的重担。
要学会表达你的痛苦,去感受表达自己的愤怒,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
沉默的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应对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然后使之慢慢消散。
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它是一种防御,在这个盔甲下面,他隐藏的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问题的反应解决了,情绪也就解决了问题。
所以要学会爱上本真的自己,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本身都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学会和自己和解,并要有勇于突破自己的勇气。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世上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伤。只要足够相信,只要满怀希望,生活一定会出现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