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文介绍了鲁西南的酒文化,得到不少朋友的共鸣。其实,在我的家乡,丧葬文化甚至比酒文化更繁琐。
一袭白衣带,追思过世人。今天,我们就聊聊鲁西南的丧葬文化。
一
殡葬礼仪是传统礼仪的一种,和十里不同音一样,丧葬文化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但无论到哪,尤其是农村,大多逃不过“隆重、繁冗、礼仪……”等字眼描述。
人一辈子其实很短,过往的一生无论是否留下什么,临走时,亲人为表示哀痛,总得举办些仪式追思。一生故事终将落幕,只奢望后来人一代更比一代好,为逝者举行仪式,也表达着在世人的不舍与祈盼,祈盼保佑家族兴旺,人人平安。
在农村,丧葬礼仪往往与村俗相关联,一个家丧葬的举办,是一件大事,对家族来说不单单是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向外人展示某些潜在内涵的绝佳良机。在丧葬仪式上,你可以表达你的孝廉,你可以表达你的门风,你可以表达你的团结,你可以表达你的阔绰,你向外人展现着什么,直接影响着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没有人敢不重视。
换句话说,丧葬是农村处世的方式,是传播家族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二
过世的人,举办仪式需要“三天两夜”。
头天,需待家等候在外地的亲人,他们需要时间往回赶,没人怠慢。主家还会安排村里管事的大头,去通知左邻右舍来帮忙忙活,俗称“央人”,央求,其实是乡里乡亲互助的尊称,一旦你被“央”到了,也没人怠慢,无论手头有多重要的事情,都需到主家去帮忙。
亲人过世,家里人自那刻起是不能出门的,有什么事必须通过大头去安排人办,这里有个讲究,如果主家冒然去别人家,会被人家“忌讳”,是不尊重人,是带来不吉利的行为,这个问题十分严重,村里人没人不懂。
央人中,执笔写挽联者,买布裁衣者,酒席招待者,墓所开掘者……大头会安排的明明白白。要问大头何许人也?其实就是受尊重的长者,懂得礼仪乡俗的尊者,一般这个人比较固定,是由有威望的,说话有权威的人去当。
被“央”来的人,有时根本无需多言,坐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这是多年来在这样的场合做同一个工作的经验,这些人虽有变动,但也轻车熟路。
这些人是不求所报的,是义务的,也是和谐民风的体现。
三
第二天,主要是通知各路亲戚家,俗称“报信”。
待主家与大头商量好要通知亲戚的名单后,就安排人去挨家通知,一般通知的人选村里的年轻人,跑腿的事儿他们适合。
这时,远在外地的亲人差不多就能回来了,一番亲人家的悲痛告别后,便是繁琐的流程演练。包括,你在送葬队伍中的占位,细微事务的操办,招待来客的工作,以及其他各种繁杂的事情。事情虽多,但是必须要恪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规矩和礼仪。
在丧葬上,礼仪和规矩比其他场合看得更认真。本着对逝者尊重的原则,在庄严的场合,在悲痛的场合,你不能随便发出笑声,不能大声喧哗,待客到时,如果看到他痛哭时,你需表达同样的心理,当然,这是自然的,也是真情的流露。
待亲戚都通知完,游子归家,就该火化。场面自然悲痛,是告别,也是重生。所有人都会不舍的哭喊,尤其是至亲的人。
四
第三天,便是“吊丧”与“出殡”。
来“吊丧”的是昨天通知的亲戚们,他们会抬着“祭盒”在村口停留,请一人来主家通知,扔给乐行人几盒烟,他们会吹吹打打地去村口迎接,这是乐行人的一项收入,也是看你这门亲戚重视不重视此次吊孝。
祭盒里的东西以鸡鱼肉为主,外面盖子上面由水果覆盖之,周围要摆上翠柏的枝叶,苍松翠柏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也寓意来世得到安祥。待祭盒摆上桌,吊孝人便要行“三拜九叩”大礼。如遇女婿或其他至亲亲戚,还得哭上几声,以示哀痛。
一般“吊丧“的过程要持续一上午,待匆匆吃过午饭后,就剩最后一项。
饭毕,送葬队伍按长幼顺序排列,乐行手在前,两人抬八仙椅在后,送葬队伍紧随,俗称“送魂”。农村人,都相信有来世,对逝者灵魂的安慰,便是对亲人最好的寄托,隆重的仪式彰显生者的美好祝愿,愿来世还能成为一家人。
送魂仪式结束后,送葬的人必须跑着回家,向棺木不停行礼,因为,棺木摆好,已到最后告别的时刻。这时候,看一家人痛不痛苦,难不难过,就看场面哭得惨不惨痛,这时候,也是村民围观的时候,他们会指指点点,交头接耳,点评着每个人的表现。
你要问,要是实在哭不出来怎么办?那这就不好说了,也许有的人真的要靠表演来完成这最后的仪式。
摔盆,蹬腿,连拉带托,悲嚎声震天,周围的人无不被带动的情绪低落,也随着落泪,这是多少年乡亲们最直接的表达。
五
历时三天,丧礼毕。
在我看来,家乡的丧葬文化,既是传统的传承,也是情感表达的场所,至于是真情流露还是刻意表演,那就看当事人了。
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同,但生命有限,仪式隆不隆重是对后人而言的。由此可想到的是,我们需爱惜自己的每一天,爱惜自己身边的亲人。
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