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标语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20世纪7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
20世纪80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文明守纪 开拓创新
21世纪以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即“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些标语的内涵,看这些标语反映怎样的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做。然后分析材料,“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穷二白,困难重重,雷锋精神的提出极为应时。以平凡事而闻名的雷锋迅速被社会效仿,互帮互助蔚然成风。雷锋精神堪称崇尚美德的划时代标志。标语的提出对于夯实学生思想之基,培养时代接班人作用重大,在当时的中国,对培养人们团结奋斗、无难不克的昂扬精神也意义非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开始蓬勃发展,体育、艺术、技工等多领域的齐头并进,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这样的口号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学校中。“文明守纪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一些不好的东西进入中国,社会上沉渣泛起,多青少年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文明守纪”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中西方的差距,让我们有了必须“开拓创新”的认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近些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与城市的竞争,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竞争,不同省份的竞争,不同行业的竞争,不同行业的竞争……上个好大学改变命运成了许多人的不二之径。但分数至上的追求,让社会上也多了许多的无奈和失败,高分低能大学不乐意,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大人不开心……这样的标语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这实际上讲出了每条标语自己的时代特色,换句话说,标语是时代的缩影,有自己的时代意义和目标追求。如果将几条放在一块来思考,标语要顺应时代需要的意图就呈现出来了。但标语有时代特色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正确,这就又促使我们对标语背后的理念进行辩证的思考,我们应该提倡什么不应该提倡什么。依次立意即可。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明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①应时代变化,展育人理念;
②顺势而为,依时而进;
③教育切勿迷失了方向;
④扬人格之旗,树知识之帜;
⑤“健全”的教育不唯分;
⑥勿让分数遮望眼。
【方法点睛】
多则名言选择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则,而且要找到关联,综合立意。这就增加了审读量,也赋予了考生选择权,要求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理论上说,选择两则或三则,会出现若干组合;即使选择相同的两三则,也因理解的主观差异,形成多样化立意,这就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雷同性。在所有材料作文中,相对于新闻事实、寓言故事、漫画来说,名言名句的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它言简意赅,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缺少具体的指向性。这就需要考生认真理解其内涵并联系生活明确其外延。当然,高考题中出现的名言名句,其哲理还是相对好理解,以便学生有话可说。
这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范文选读】莫为分数遮望眼
考试结束后,进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奖,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骂,尽管退步孩子的成绩比进步孩子要优秀很多。简单的漫画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究竟从何时开始,分数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乖,考好了妈妈给奖励。”“怎么考得这么差,太给我丢人了!”“你看看人家别人的孩子考的多好”…….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几分、再多考几分。可我不禁要问:分数当真有这么重要吗?分数真的可以说明一切吗?在这里,我想对每一个父母说:不要被分数遮蔽了双眼,不要将孩子束缚在分数的桎梏里。
可能会有家长反驳:我是想让孩子成绩好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于是剥夺孩子一切空闲时间,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从不注意在道德方面进行引导。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考几分,竟然帮助孩子作弊!这样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唯分数主义教育方式下,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考试机器可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吗?
前些日子,少年大学生魏永康被上疯传。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一大批因作弊或替考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可见,成绩绝对不是评判人的标准,分数万能理论有时也会失灵。
十年寒窗一朝试锋,有人说高考是这充斥着不公平的世界中公平的存在,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也从来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如何能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同样的一份试题来对待呢。一张薄薄的几张卷子怎么能够考出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呢?一个冰冷的数字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这未免有些片面和草率。
钱钟书高考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可是数学仅十五分,幸而遇上伯乐罗家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试想,若是放在我们如此注重分数的现代,那么钱先生可是严重的“偏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迈过高考的门槛的。由此看来,分数真的不能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
分数重要么?诚然,有时分数可以代表很多,但是分数绝对不能代表一切。莫为分数遮望眼,分数以外还有更为广阔而美丽的天空。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