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鸟类飞上天空之后,千万年来对飞行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索,其中一支鸟类的外形进化成完美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双翅狭长,形似镰刀,擅长在高速飞行中突然变向。
凭借碾压性的速度和机动性,这支鸟类最终爬上了食物链的中上层位置,演化成一种常见的猛禽——隼,它们五官清奇、身形俊美,翅膀狭长尖细,飞行迅捷有力。
380万年前,隼形目的一个演化支从主干分离,为了更高效地捕食猎物,它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俯冲速度,最终达到动物界的速度巅峰,成为空中的超级杀手——游隼。
游隼体长34-58cm,翼展74-120cm,成鸟上身黑色,下体白色,腹部排列着独特的横纹(区别于多数隼的纵纹),身体粗壮,看上去非常强悍。雌鸟与雄鸟外表差别很小,但雌鸟比雄鸟体型大得多,更加强壮。头部黑色头罩连接着脸颊上粗重的黑色髭纹,看上去如同戴着黑色头盔,非常威武霸气,不愧是隼形目速度之王,战斗力担当。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游隼喜欢停栖在视野开阔的高处,用它那超强的视力扫视四周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纵身一跃而下,紧急升空,到达理想的高度之后,转头向下俯冲,收拢双翅,利用重力加速,直扑目标,宛如流星坠地,最高时速可达389km,每秒就能飞100多米,远远超过了大多数高铁。
在高速下坠的同时,游隼的眼睛始终锁定目标,随时准备随之转向。然而速度并不能保证成功率,高速意味着容错率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过就算失手也没关系,游隼马上利用惯性迅速拉升再次升空,继续发动下一波空袭。
按道理说利用重力自由落体进行加速,对于会飞的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只要爬升到了合适的高度,一头往下栽就行了,但是其它鸟类纷纷表示达不到游隼的极限速度,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高速冲击。
那凭什么游隼就能享受这风驰电掣的畅快感受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为了适应超高速飞行,游隼对自身进行了一些微小的改进,把某些关键部件提升到了极致。
首先是双眼,作为猛禽,它们拥有超强的视力,又大又圆的眼球比大脑还重;眼睛的中央凹是视网膜中视觉最敏锐的区域,这玩意儿我们每只眼睛中只有一个,而游隼有两个,综合起来视力是人类的2.6倍。
由于视觉暂留的影响,电影播放的速度必须达到每秒24帧才能确保人类看到流畅的画面,低于这个速度我们就会觉得卡,而太高的帧数我们又会觉得画面快到看不清。
而对于游隼来说,动画必须达到每秒129帧才能保证流畅,我们眼中的世界在它们看来巨卡无比,这说明游隼的视觉暂留时间比人类短得多,这样才能在高速俯冲之时保持稳定清晰的视野,有效地锁定猎物,以便随时根据目标的运动路线调整飞行方向。
其次是鼻孔,为了避免在高速俯冲中被扑面而来的气流呛死,他们改进了鼻孔构造,在其中增加了一块骨头,保证缓冲高速气流的同时正常呼吸。
此外,游隼的羽毛在高速飞行时会竖立起来,熨平湍流,起到整流器的作用。狭长尖细的双翅同样能够大幅度减小湍流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阻力。
凭借碾压一切的速度,游隼纵横天下,制霸天空,成为全球无数鸟类的噩梦。
全球10000多种鸟,大约2000多种都是它的菜,从小不点蜂鸟到体长超过1米的沙丘鹤全覆盖,就连同科的小型隼也不放过。
正因为拥有如此不挑食的好胃口,它们成功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从极地到赤道,从大陆到海岛,从河谷到荒漠,无不闪现着游隼飒爽的身姿。随着全球变暖,它们甚至开始积极向北极地区开疆拓土,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大哥矛隼感到压力山大。
因为所属区系不同,全球各大洲分布的鸟种差别很大,然而游隼却能够跨过各种障碍,适应千差万别的生境,成为全球分布最广的猛禽,没有之一。它们的亚种多达19个,在我国就分布有6个之多。相信假以时日,百万年之后,这些亚种必将演化出更多新的物种,让游隼家族更为繁荣昌盛。
我不配拥有姓名
从非洲的西撒哈拉到亚洲的蒙古,在这跨越上万公里的荒漠地带,生活着游隼的一个小兄弟——Barbary Falcon。它在我国的数量很少,只在新疆有零星记录。鸟类学家也就没费脑细胞给取个像样的中文名字,看它习性和长相与游隼有几分相似,便称之为拟游隼,就是这么随便。
拟游隼体型比游隼小,体长33–39cm,翼展76–98cm,一身沙漠色,扇翅节奏更快,机动性更强。它们通常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干旱地带,捕猎方式与游隼差不多,猎物一般是干旱地带的鸟类。
根据近几年更新的鸟类名录,拟游隼已经不再作为独立物种,惨遭降级成为游隼的一个亚种。彻底失去了姓名。
欢迎关注公众号:tiansh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