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酷暑比往年的日子要多,女儿放暑假只要在家永远是开着空调,在空调间待着都不太习惯室外,看着这些恒温室里的“花”们,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空调的日子的童年,那时候的童年比现在这些“花”们的童年快乐的多吧。
还记得,那些清爽的夏日童年。年幼的我穿着背心短裤躺在竹席上,嘴里咬着的是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奶奶就坐在身旁边摇蒲扇边讲故事。奶奶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蒲扇的风总是特别清凉,每一阵仿佛都能吹开毛孔.....
那时,每年夏天都要回奶奶家里住一段时间,村子的热天和别地儿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村中长辈总会变着法儿的寻求解暑的方法。
那时天气很热,但心却是静的,慢的,惬意的。
村里自古不缺水,古村也因水的声息使村里的人对于夏日纳凉有了足够的底气。
村里的大人都说,我们的村子是由井水、溪水 和湖水组成的,而这“三水”作为古村千年来的天然空调,也打出了夏天村里人作息的时节。
每到午后炎热时,大街上见不到多少人,可在那沿溪边的弄堂里,竹椅板凳早早占据了背光纳凉的风口。
一户户,一家家,就像是约定好了似的,一把蒲扇,一把凳子,一段闲话,不甚热闹,却是难得的悠然。
裹着溪水凉意的穿堂风从宽大的裤筒钻进来,安抚了燥热的心情,可比空调舒爽不知道多少倍。
要是再热点,有些人索性就拿着毛巾到溪边上过一把,绞干挂在脖子上,出了汗擦擦,热气也就被蒸发走了。
只有坐不住的孩子会在花丛树冠间寻找一切有趣的事物,偶尔的烈阳也并不在意。直到模糊听到有人喊“吃西瓜啦!”不管是跑出多远都会闻讯回来。
老井浸西瓜便是这里童年怎么也抹不去的味道......
刚打上来的井水用手一探,呵,冰凉的。等西瓜下去凉了,劈开了切散了放在方凳上。大的喊上小的,乘凉的呼出睡午觉的,巷子里一下子人就多了起来,吃吃笑笑,是午后的第一个小高潮。
而街头那些奶奶、婶婶们会用甘冽冰凉的井水做木薯冻,即使过去很多年,那味道还是让我难忘。 长大后吃过好多地方的木薯冻但是再也没有小时候迟到的味道。
据说为了维护好这口古井,也是最热的时候,住在周边的人干脆把井水一桶桶暂时打干,亲自下到井底除污去垢,来打水的也二话不说前来帮忙,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这是老沙井始终甘冽的秘密。
等到太阳挂在西边,溪旁又迎来一天的大高潮。家里不管男女老少都拿上大铅桶,水边咚咚响成一片,溪河井口这时候都是人,你来我往。
村民将水桶摇摇摆摆拎回来,痛快地倒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热气混合水泥地特有的气味,慢慢升起,倒了第二桶,冲去暑气早已荫凉了。
女人们开始洗衣做饭,家里的孩子随着大人跑到溪前头去玩水了。
村子里小溪和湖泊也在夏日里欢腾的不像话。
胆子大的孩子甚至还要跑到溪里游上一游。经过一天曝晒的溪水带着轻滑的暖意,彻底赶走身体里的最后一丝暑气。
太阳快不见的时候,劳碌一天的人们早就从湖边归了家,拖出古村宁静的尾奏
院子、弄堂,只要是有风的空地就是露天的餐厅,家家户户搬出圆桌板凳准备用餐。螺蛳、小白虾、啤酒,吃着水里给予的“福利”,这一天也就算在惬意中度过去了。
简单的一把蒲扇,一张竹椅,自然的水态、亦或是一块“冰镇”后的西瓜.....便让我深深的爱上了小村。随着奶奶的离世,我也有快20年没有回去过了。关于小村里记忆最深就是童年夏天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