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我们成人都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会问我们: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回答呢?
我们会不会这样:
孩子的追问常常让我们无言以对……
他们经常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并不太知道黑和白之间还有“灰色地带”。
当然这跟孩子们的智力发育水平有关,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2~7岁的孩子“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最为突出。
他专门做过一个实验来考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对错的判断(道德推理能力),他向参与实验的孩子讲述两个小男孩的故事:
一天,小男孩朱里斯(这里简称A)发现父亲的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决定帮父亲装满,但是在打开墨水瓶时,不小心将大量的墨汁洒在桌布上。
另一个小男孩朱利安(这里简称B)知道自己不应该玩父亲的钢笔,但他在玩时将少量墨汁洒在了衣服上。
然后皮亚杰问孩子们:哪个男孩更顽皮,为什么?
结果7岁以下的儿童大部分都认为男孩A更顽皮,因为他弄的污渍更大。
而年龄大些的孩子能意识到男孩A本意是好的,弄脏一大块纯属偶然。男孩B虽然弄脏一小块,可是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皮亚杰发现:
2~7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更服从权威,认为行为只有对错之分。不论动机是什么,只要犯错就要受到惩罚。
7-1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放弃单一,绝对的是非观,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正义感,这些正义感建立在对所有人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11~12岁左右的孩子学会了推理,他们会考虑特定的背景,动机等因素。
可见,7~11岁是孩子从“非黑即白”到思维“灰色地带”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经常跟孩子聊一聊,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孩子思考同一个问题,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有很大的拓展。
02 跟儿子的一次聊天
昨天上课回来,儿子突然问我:“妈妈,这世界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拓展孩子黑白思维的好机会,于是饶有兴致地跟儿子聊起来。
妈妈:“你觉得呢?”
儿子:“好人多!”
妈妈:“你怎么知道好人多的呢?怎么去判断这个问题呢?”
儿子:“我可以从卫星上去看,就知道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了。”
妈妈:“卫星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呢?”
儿子:“他做的好事多,就是好人。”
妈妈:“奥,你希望通过数量来判断,比如他做过10件好事,1件坏事,他算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儿子:“好人。”
妈妈:“那他做的这件坏事很恶劣,他抢了别人的钱,还拿刀捅伤了别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儿子:“那就是坏人了。”
妈妈:“可是这个人之所以抢钱,是因为他妈妈病的很重,在医院里需要很多钱治病,他实在没有钱了,他不想让他妈妈死,所以他就上街去抢钱了,你觉得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儿子:“他也好也坏!”
妈妈:“那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儿子:“不知道。”
妈妈:“是的,妈妈也不知道。人有时候复杂的,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只干好事,不干坏事;也不可能一辈子都干坏事,没干过一件好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好人,坏人这一点来思考一个人。”
于是又跟他分享了思考一个人的更多维度,用他同学的例子来跟他一起分析,一个人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他,他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来衡量。
03 帮助孩子转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帮助孩子转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呢?
1,经常跟孩子讨论
孩子在小的时候思维方式还比较单一,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时,这正是我们拓展孩子思维的好机会。
每一次孩子提出问题,我通常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会问问他:“你觉得呢?”,“你怎么想的?”
跟孩子展开讨论,从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或者“对”,“错”的标准上拓展开来,让孩子知道还有更多维度的判断,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就会有所提高。
2,大量阅读
阅读是孩子们见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人活一辈子,其实也见识不了多少人,发生不了多少事。
但是在书中,孩子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生。他们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而是拥有各种复杂的人性,有血有肉。孩子读完后,对人的理解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3,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2015年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语文教研组出了一道题:
收购了明星捐给贫困学校的电风扇,王东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道初三语文考试的阅读题,在当时引来了不少争议。关键是,老师竟然还设置了正确答案:王东是坏人!
来自瑞典的外教Hannes说:“我来中国两年了,也了解过中国学校里的一些教学方式,我明白这里的考试,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大部分学校并不鼓励创造性的思维。在国外,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能说服我就行。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不是吗?”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教育里充满了太多的标准答案。如果对任何问题,孩子能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要特别鼓励。
4,注意成人的影响
其实二元对立的思维在我们成人世界里很多很多:
比如我们经常拿两个歌星做对比,非要比出个高低上下,然后粉丝互怼。
比如我们常常讨论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不好,然后还把这些评价传递给孩子。
再比如夫妻吵架,我们也是一定要争个对错,互不让步。
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那我们又怎能帮助孩子建立多维的思维模型呢?
《终身成长》里面说到,我们的思维模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甚至是完全塑造。
美国作家F·S·菲茨杰拉德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的能力。
让孩子能够同时接纳不同的想法,学会多维度思考,转变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传给孩子的宝!
作者简介:刘晔
专注儿童教育,分享育儿理念。
喜欢读书,讲书,运动。
在亲子沟通领域带领过数百位父母深度践行,在写作领域坚持原创有思想的文章。
欢迎关注,转发或讨论,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