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说:孩子是块玉石,雕刻她的不能是把锄头。
小米是我的孩子,一个鬼灵精怪普通的孩子。
小米存在的问题除了孩子的天性外,还有一部分是原生家庭毫无底线的宠爱造成的。在小米还不是小米的时候,我就想过将来该如何教育和培养我的孩子,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当中犯了很多错误,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这些伤害有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修复,有些可能会对她最底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犹如用锄头雕刻玉石一锄头下去伤害深远。好在我和她爸都有反思总结,意识到做的不好的地方会马上跟她道歉,并产生行动,让产生二次或者三次伤害概率降低。
说说我们之间一件有效沟通的“小”事。
小米有次在幼儿园被老师告状,说她不喜欢跟一个小朋友结伴玩游戏,小米情绪激动,还推了小朋友。当然事后小米在老师的教育下,主动跟那个小朋友道了歉。
外婆回家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没有一开始就顺着外婆的意思立刻“教育”,“教育”她。
那天晚上,她闹着我和她爸跟她玩,整个玩的气氛非常好,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拿出来跟她说说。
我说:刚刚阿婆说你今天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了,妈妈可以了解下过程?是什么事啊?
一上来就告诉小米,妈妈只是想了解过程,不是来兴师问罪的。
小米答:因为我不想跟XXX玩。
我说:为什么不跟他玩啊?
了解原因,找到问题的根节。
小米答:因为他长的一点点小,玩不来。这时她爸在旁边补充到XXX的确是他们班最小的。
事出有因,每个人都趋向找更好的玩伴,这是天性,但是天性不代表是正确的。
我问:那你不想跟他玩的话,有没有发生什么过激行为?
我知道她推了那个小朋友。
小米耷拉着脑袋答:我推了他。
我说:如果你真不想跟他玩的话,你可以尝试着跟老师说说,但是你推他,就是你不对了,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家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决定不暴力解决问题特别是打孩子)。不过如果老师没有同意你的请求,妈妈觉得老师也没有做错,把会玩的玩伴分配给你,别的小朋友跟不太会玩的小朋友玩,这对其他小朋友来说也不公平。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人生不可能每次都能拿到好的底牌 。
于是我说道:XXX虽然很小,但是他会慢慢长大,等他长大了,他就会玩的来了,所以你要给他一个机会,现在慢慢的跟他玩起来。
小米毫无犹豫的反驳到:不会的,等他长大了,我也长大了,到时他还是一点点小。
真不应该低估这么点孩子的辩驳和逻辑思维能力,我虽然窃喜,但很尴尬,因为非常词穷,我知道我刚说的内容不能使小米打心眼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因为你很小很没有意思,现在爸爸妈妈也不跟你玩,还推了你一把,你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会很伤心?”她爸说道,还是他爸有办法。
我看到小米愣了一下,眼神里有一丝为难,应该是同理心在发挥作用了,她怏怏的说道“爸爸妈妈不会不跟我玩的吧?”
我说:对,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你小,玩不起来不跟你玩,因为我们不想让你伤心。你是不是也不能因为XXX小不跟他玩呢?他也会跟你一样伤心的。
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
我继续说到:如果下次碰到自己不喜欢的玩伴,你可以先跟老师争取。如果老师不同意,不能推小朋友哦,你可以带着他玩啊,你可以当小老师的呀,教他怎么玩。因为小朋友就那么几个。老师也很为难的。
试着去争取更好的资源也是人生的一课,同时理解老师。
小米眼睛一亮,当小老师是她百玩不厌的游戏。
回溯整个沟通过程,第一步告诉她错在哪,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第二步就事论事,资源有限不可能每次都能分配到你想要的玩伴;第三步,用同理心让她体会被她推的小朋友也会伤心难过;第四步告诉她如何改正和接受,不能再推小朋友,用她喜爱的当小老师这个方法让她接受并试着找到乐趣。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次沟通有没有在她身上产生明显的有效的效果,现在还无法评估。但是大抵来说,这算是一次有效的沟通。事实上,教育孩子是一个潜移默化,以身作则且抱有耐心的过程。一次有效的沟通虽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多次正确的有效的沟通,也许能形成孩子最底层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这远比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唐诗更有用。
马云说:“教”和“育”是两码事,“教”的主体是老师,学校。“育”的主体是家庭,家长必须参与进来。在“教”和“育”这条路上,我们也是新手,并且发现困难重重,也在不断的摸索反思纠结。只希望在我们手上的这块璞玉,最终不要被我们雕刻成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