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老夏说】古今多少事,拈花话寄奴!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刘寄奴!
自古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常单用或复配,以其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常为君药!
老夏在桐庐富春山的山道旁第一回见到它,一下子惊呆了。
道旁丛生的杂草里,它白色稗穗一样的花粒伸到路上来,轻轻牵拂老夏的衣裳……
我忽然想起,所有我不识得的药草,多半都是用这种无声的言语走近我的。
我伸手,拈其花于鼻翼,淡香并不称奇;
出于闻香的习惯,我捻叶于指尖,竟有阵阵类似艾草的芳香。
我脑海里迅速推测这应该是某种难得的香草,应该含有某种难得的植物精油……
江浙一带我脑海里所能贮存的植物名称快速检索,刘寄奴是我比较靠前想到的。
这可能也与中学时语文课本里一篇辛弃疾的词有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第一天傍晚到桐庐山里的古村落住下,那种破败沧桑的感觉就让我想起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名寄奴……
这回也是奇了,脑海中的“莫非是……”,植物记忆里的大体特征,真都对应指向以这位皇帝命名的药草。
这药草在民间还有一个名字叫“六月雪”,以其白色花穗似霜后的野稗,似雪后的碎枝……好形象又诗意的名字啊!这是否再次说明中国古人真的都是诗意生活的子?只是我们今天越走越远了?
山中行走没有信号,也没有更多资料,老夏只好采了标本拍了照片回到客栈里来。
果然,准确无误,就是传说中的皇帝金枪药草刘寄奴!又名南寄奴,学名归为奇蒿,药用包括它花叶在内的全草!
明朝有一本药书叫《本草蒙筌》,曾这么记录:“刘寄奴草。山侧道傍,春暖即产。凡用入药,随时采收。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论其性味归经,其味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查阅南北诸医药典籍,莫不归类为: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活血凉血止血……
进一步查阅研究资料,这棵药草的现代药理及毒理学是有系列研究的。
其已知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于抗菌、抗炎、抗凝几方面。
毒理学研究显示中有轻微生殖毒性,做内服药须注意剂量,不建议入饮料以及食物原料,但外用无虞。
外用!无疑正是老夏倾尽此生最大的研究方向了。
昨天才仔细梳理了富春山溪流旁的醉鱼草,又恰好偶遇奇蒿刘寄奴,都是外用于皮肤的药草良方啊!
回看历史,大概是因了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的先入为主,历史上的南中国人们差点把刘寄奴当成金创药的代名词了!
关于其名字的由来,简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及神鬼的传奇史……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
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
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
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
那时,因为人们都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一味中国南方山野道旁常见的药草,一味南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又堪称传奇的药草,在天然产物提取及药理毒理研究高度发展的今天,是否可以绽放出新的光芒呢?
老夏游于山野,捻着胡须,在宁静的山间远道里想了很久……
自然很神奇,百草有能量,或许这又是伟大的自然给予老夏的又一个灵感?!
——老夏手工社·自然生活研究院201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