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但是在食物方面,似乎是比较偏南方口味的。很多次听到南方的朋友说在上海吃到了家乡的味道,但是我一次都没有,感觉也不可能有。
因为最起码的一点,家乡的食物与糖是绝缘的。在上海,连来自北方的煎饼果子都是甜的。
来到南方之后发现,其实山东处于一个有点尴尬的位置。有的东北朋友觉得我们属于南方,有的南方朋友觉得我们属于东北。
东北大米,南方大米。中间夹着我们吃小麦,玉米和小米的华北。
其实山东也是吃米的。去年黄焖鸡米饭莫名其妙地火了,只是人们似乎并不知道黄焖鸡和济南的关系。不过相比走出去的黄焖鸡米饭,济南的把子肉或者甏肉干饭才是我的最爱。
题目之所以起得这么纠结,是因为在济南,这两种食物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了。
在常见的说法里面,甏肉干饭是济宁的,把子肉是济南的。会有一些考据来表明这两种食物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两种肉的形状有区别:一种是方片状,用牙签固定;一种是条状,用绳子固定。但实际上这两种形态共同存在,叫哪个名字的都有,并没有一个规范。
我猜南方朋友应该不大会喜欢它。硕大的盆子里全是浓浓的酱油色,各种荤素菜品全泡在一起。这么粗犷的画风可能会让熟悉了精致的食物的南方同学瞬间丧失食欲。
而且说到底,把子肉是属于平民的食物。简单粗暴挡饱,不追求品相,大多在路边摊出现,难登大雅之堂。
其实把子肉的「快餐」属性从它诞生之初就注定了。就像麦当劳源于公路一样,把子肉源于运河。
自元朝京杭运河取道济宁之后,济宁便成了漕运航道上的重要一站。码头工作的人们没有很从容的吃饭时间和空间,这种就餐条件造就了甏肉干饭中菜品的独特形态:每道菜都按个卖。把子肉用牙签或者绳子固定以防碎掉,长豆角打成结,海带或金针菇用绳子捆起来,茄子一分两半。还有原本就单个的辣椒,鸡蛋,肉卷,狮子头等,全都泡在一起。
至于把子肉如何演变成济南特色,据我推测应该是来自济宁的甏肉干饭在济南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的结果。
当然,同处京杭运河沿线的徐州也有把子肉,我没有吃过,味道应该会不一样。
第一次吃把子肉是在窑头路。窑头路,路如其名,路两边都是各种提供神秘服务的小店。那家餐馆就混迹在窑子们当中,名字简单明了,就叫「甏肉干饭」。其实它的隔壁是一家连锁的把子肉店,但是我很少去那家,太规范化的店面总觉得少了一些亲切感。
在济南落脚之后,把子肉吃得越来越接地气,大多是在路边摊。路边摊的质量和口味各不相同,而且大冬天的时候还会冻得跟狗似的。
离开山东近三年了,有时候会被问到,你们那儿有什么好吃的。我会说我们那儿没什么好吃的。因为相对来说山东在小吃方面确实没有南方那么多花样,而且我们的食物口味和画风一般都比较狂野,外地人不一定喜欢。
我从来不想家,也很难对人产生感情,我一直觉得这是挺神奇的技能,这说明我身上的漂泊属性是天生的。
不过总有生病的时候,窘迫的时候,失眠的时候,换季的时候,没有归属感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起一些东西。类似想念或者怀旧吧,但好像又不全是。
想起省道上的运煤卡车留下的尘土味,想起冬天光秃秃的树枝,想起在路边站了半个冬天的雪人,想起不带甜味不带汤汁用发面做的小笼包,想起济南这个有点糙的城市。
上次在文章里写到了济南。一位在济南安顿多年的高中同学说:
我喜欢这个有点老土和钝感的城市,即使它没有什么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