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香富川 瑶韵慢城,广西富川瑶乡多溪涧河流,也多风雨桥,它们像一串串闪亮的桥亭建筑工艺的明珠,散落在富川的村中河上,遮风挡雨,方便往来的行人,点缀乡村田园景色。它们形态各异,熠熠生辉,被潇贺古道这条耀目红线串缀成一根体现华夏血脉相承、南北文化艺术融汇而饱含历史意蕴、岁月沧桑的闪光珠链。
明清年间所建的富川瑶族风雨桥,至今共存27座,多建在村落下方入口或田间地头的河道溪流之上,除供路人遮风避雨,休憩纳凉之外,还有着象征威龙绕寨,以保村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寓意。
27座风雨桥主要分布在朝东、城北、麦岭和石家的河道溪流上。到底是哪27座呢,让我们先来认识几座
1.廻澜风雨桥
廻(huí)澜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横跨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一座石拱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全长37.54米,其中桥廊长30.43米、宽4.64米,占地面积190.5平方米,建筑面积190.5平方米。硬山顶,通高5.60米,中部设一桥亭,歇山屋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三拱石桥,每拱跨度6.22米。东北面桥头为一方形砖木结构楼阁,高二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1.08米,设东西门出入,楼阁砖墙上有多幅人物花鸟壁画,屋面四角飞檐高翘,脊饰泥硕工艺精湛,现基本保留原貌,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此外,桥上立有12块与修桥有关的石碑,其中有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何廷枢所书《重建廻澜石亭桥》,为研究瑶族地区风雨桥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朝阳风雨桥
朝阳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里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一座木梁桥,由石拱、桥廊、桥亭组成,石拱上再用横梁分为三跨,跨间架楞木铺桥板。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直径20厘米~22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6.26米、宽3.9米。桥拱跨度为1.9米,桥面至河床高约3.26米,桥亭高约5.85米。朝阳桥占地面积67.8平方米,建筑面积67.8平方米。
3.福寿风雨桥
福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粗大(直径30厘米~35厘米),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桥跨8.50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9米,桥亭高约5.19米。福寿桥占地面积84.93平方米,建筑面积84.93平方米。
4.凤溪新桥风雨桥
新桥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中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一座木梁桥,两岸桥台利用小溪的基岩砌石而成,木梁为杉木制作(直径14厘米~16厘米),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桥头两端建马头墙。桥总长8.86米、宽4.47米。桥跨2.26米,桥面至河床高约0.75米,桥高约3.52米。新桥占地面积47.3平方米,建筑面积47.3平方米。
5. 青龙风雨桥
青龙桥与迴澜桥一起俗称阴阳桥,建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的一座石拱桥,由单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5.09米,其中桥廊长27.45米、宽4.98米。硬山顶,通高4.49米,中部设一桥亭,歇山屋顶,通高6.3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单拱石桥,拱跨度7.40米。南面桥头为一方形砖木结构阁楼,高三层,重檐歇山顶,通高12.96米,设南、北、东三个门口出入,每层檐下周围有32扇木质花窗,四柱底部为莲花鼓形柱础。楼阁一层内墙镶嵌多块石碑。青龙桥雨桥占地面积227.02平方米,建筑面积323.34平方米。
6. 黄侯泉风雨桥(石梁桥)
黄侯泉风雨桥位于麦岭镇黄侯泉村,横跨于黄侯泉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一座石梁桥,两岸桥台使用料石砌筑。由石梁、桥廊、桥亭、马头山墙组成,全长9.70米、宽3.18米。桥亭为小青瓦歇山屋顶,通高5.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桥廊下为石梁,跨度1.81米,桥面至河床高约1.85米。黄侯泉风雨桥占地面积39.2平方米,建筑面积39.2平方米。粗大(直径22厘米~60厘米),共设三层,杉木制作,木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架设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的桥廊和桥亭。
本次先给大家介绍6座,欢迎大走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风雨桥上,看富川美丽的风景,感受瑶乡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