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做这个专题,原因有很多。首先,我自己本身是学教育的,我给自己的一个职业标签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2013年大学开始,就陆陆续续在美国做了很多教育的工作。我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multipotentialite,这是一个英文里的新创词,是multiple(多重), potential(潜力), 和elite(中坚分子)的结合。
我一直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你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然后你自己应该是一个有创新力的人。在我申请哥大的文书中,我写到,“Innovation happens at the margins". 这些年,自己也是这么践行的,大学里尽量多的学习各种不同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创新力是需要你接受吸收很多东西以后,这些新的知识相碰撞,于是产生各种灵感。同时,它也是一种经验的累积。
我喜欢美国大学的一种自由,就是你首先要修课满足你专业的要求(这和国内大学一样),但与此同时,你也有机会设计你自己的学习之路。比如,我的主修专业是商科里的经济学,但我同时还辅修了艺术和西班牙语。这三个专业和副业在前三年就修完了,第四年就又很折腾的拿了一个新媒体的certificate,学习了很多新媒体,网页设计,编程的课程,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
所以,我的大学四年,花了和同龄人一样的学费,但是修了更多的课程。我们学校毕业需要需总共121学分,我最终修了153个学分。大部分本科是这样的,你每学期付一个fix tuition(固定的学费),可以修11-18学分不等。(国际学生学分不得低于11学分,低于11学分会被视作part-time student,而这对于国际学生来说通常是不允许的)。
曾经在研究生期间,想和同学一起做一个早教项目,但是身边有太多反对的声音,说我们自己都不是父母,写出来的东西很难产生共鸣。很遗憾的,我们后来也觉得,或许这些话不无道理,就有些搁置。不过我现在想想,还是想来写一些早教专题的文章,是因为我想我们是有优势的。
哥大教育学院是在业界出了名的以research-base(科研为基础)的研究型高校。有些人可能会质疑,那会不会缺少”实战经验“。其实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外界对我们的误解。其实,哥大教育学院内外都有很多试点学校和项目。比如,我们学院的Curriculum and Teaching部门里有一个叫Hollingworth Center的,这个早教center(中心)就设在我们学院里,在里面教授小孩子的大多是教育学院的博士和研究生,他们在课堂上会带为这些小孩子们引进一些业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同时师从哥大的教授,来完成他们的学术研究。
讲一些个人想要做这个专题的目的
首先写这个专题,首先来源于我自己研究生时期的一个科研兴趣 —早教(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我的专业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教育技术与新媒体),在自己专业的研究之余,也结合早教这个专题做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比如在Informal learning setting, 也就是那些孩子在课堂外学习的情景,包括家长如何在家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辅导,新一代的孩子成长环境与我们的异同)我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也放了一些自己的项目介绍以及研究论文成果)。
研究生期间,阅读的科研论文大大小小也不下数百篇。我不希望这些经验的东西就此被埋没。还是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桥梁,把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理论(不管是科学教养方法,还是西方新的教学理念)能够传递到外界,真正给广大父母带来福利。
中西方的教育一定是存在差异的,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可以照搬到我们国家,但是很多理念一定是可以借鉴的。我的看法就是,批判的吸收。我比较喜欢西方很多育儿专家的一些教育理念,是他们首先把小孩当成是一个“人”去教养,给予孩子尊重以及理解,而不是去想着控制。我个人认为这是东西方教育很大的一个差别之一,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总是希望孩子要按照自己铺的路走,很自大的觉得我给你设计的路就是最好的,忽略了对孩子天性、潜力的挖掘。当然,这和竞争的大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关系。我最终希望的是,咱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探讨早教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教育的问题。我希望听到更多父母的声音,真实的案例。
没错,我的确还不是一名为人父母,一定有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我才需要知道和了解真正的育儿体验,以及更好地让现有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渗透到生活当中,并为之所用。所以我在这个平台,就是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关于写的内容,我首先尽量保证,它们背后一定是有科学依据和支撑的(scientific-based)。
我的初衷是希望提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父母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方法,我也希望,当有一天我即将要为人父母的时候,I can confidently say, "I'm ready!". 所以,这个版块,面向的观众,不一定是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朋友,也可能是和我一样的90后,想为未来为人父母做准备的。
我个人的领英账号(LinkedIn)
大家也可以邮件(yc3349@tc.columbia.edu)的形式与我分享你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见解
坐标纽约,一枚毕业于哥大,热衷于写作、传播正能量的微不足道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