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讀書筆記和交友徵文。
書本是《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作者王晓葵,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民俗学大师柳田国男的经历和著作,然后结合民俗学当今的趋势,对中国的一些民俗进行了分析。
阅读这本书,是想从中知道怎么样研究民俗学和优秀的民俗研究是怎么样的,而这本书都告诉了我。除了各种具体的研究问题,书中甚至还有田野调查的工作手册,非常适合民俗研究小白。
柳田是想把整个人、整个地方重要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形成生活的画像。历史学或者社会学的书,有时太抽象,脱离了最重要的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导致后来的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民俗学补上了这个短板。虽然柳田的研究问题有条理、成体系,对普通读者来说,内容依旧太具体而臃肿,趣味分散而不足。
我想要的,是将各地域的小而美的、特异的文化介绍给大众,以求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照搬柳田的做法,我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民俗家,却没有办法实现我的目的,这样的话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我所爱的,金山银山,亦不过是一堆废土。
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注重影像的展示。民俗,千言万语敌不过一张好图、一段视频。考察这些地方,是为了拍照,用相机将他们的美、文化、特色展示出来。这是我自己的私心。而发掘文化的多样性,提供学习的素材,达到美美与共,便是我想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了。中国美的东西很多,只是很少人去发现,去品味,有心品味的人又苦于没有素材,很多人的生活有枯燥、浮躁的影子。希望,众人重视中华之美,人人都是现代的君子。
除了注重影像的展示,要从一个地域或一个群体里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现象深入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我的主业和志向是构造并开辟出新的道路。要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他有意义的问题就由他们去研究。除了和主要问题相关的资料,其他的资料只是顺手收集。
在成果的展示上,要有所区分。一份是专业的,层层剖析,提出见解;一份是大众的,内容新鲜,趣味盎然。
设想一个情景:在中国的地图上,标志了所有的村庄。从国家、省份、城市到乡镇,一层一层地点开,最后到了一个一个的村落。随意找了个村落,按下去,发现都有这些内容:自然环境,信仰,饮食,穿衣,民歌,谚语,婚嫁……而在自然环境下,有:山川,河流,植被,特有生物……在婚嫁下,有:相亲,喜宴,闺房布置,闹洞房……内容都以视频、图像为主要的描述方式,配以文字的说明,将他们的生活像画卷一样铺展开来。这个项目姑且叫做“点亮村落”。
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是做不到的,需要大众的参与。人们可以用视频、图像或者文字的方式,把自己所在的或者感兴趣的村落的资料添加到“点亮村落”的app里,其他的人可以对此进行“赞”或“踩”,更好地突出精品。
现在,“点亮村落”项目只是最初的构想阶段,期待道友的出现。
不琢
2018/8/20,东莞南城
(注:下页内容是读书摘要)
名为《婚礼诸风俗的研究项目》,共列出34个项目,比如,土地的简史;男子的职业;女子的职业;子女的教育;结婚的年龄;婚姻当日的礼物;新郎到新娘家时的仪式等。
坪井后来发表《人类学土俗调查的范围》(14卷)等论文、将人类学研究的八个部门中的一个列入了“土俗部门”,并对土俗调查的意义和范围作了说明,当时坪井列举的范围包括:饮食、嗜好品、火、住居、身体装饰、衣服、器具、动作、表意法、一天中的工作、一辈子的事情、家庭、社会、礼仪、娱乐、分工、技术、意匠、交易、交通、运送、教育、迷信、宗教、俚谚、传说等。这个时候,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分界并不明确,这些分类也将两者的内容混在一起。
村落调查
1.沿革与住民,2.风土,3.土地,4.交通,5.农业及其他生业,6.衣食住,7.社会生活,8.卫生,9.教化,10.信仰,11.俗传。每个项目下面有细目、比如11.俗传,包括农业的仪式、禁忌、俚语、俗谚、村落特有的传说等。选择内乡村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交通比较偏僻,另一个是村长比较配合。调查的方法是一两个人一组,分头调查,晚上聚会交流信息。这个项目表分一、信仰部分;二、医疗、禁忌;三、一般风俗习惯;四、阶级制度;五、口碑、民谣;六、言语、游戏;七、民谣、民间艺术;八、童谣;九、舞蹈及其演艺(下级的、非社会的);十、演剧;十一、影剧;十二、西洋镜;十三、游方艺人的即兴表演;十四、其他。而这每一部分又都有细部的分类,比如:一、“信仰部分”之下又分为1.国家的信仰;2.民间信仰;3.他界观念;4.巫术、虫术、妖术;5.神社、寺院等;6.其他业祠;7.祭礼;8.妖怪。二、一般风俗习惯、又分为1.地方性一般年节仪礼;2.特殊的年节仪礼;3.婚姻;4.出生;5.葬仪;6.由来不明的老规矩;7.社会性的说教话语;8.町村之间的交往;9.衣服;10.食物;11.住家、建筑。而每个细部分类下面又更具体的分类、比如第三项“一般风俗习惯”的第3“婚姻”之下又分类如下条目,求婚法、下聘礼、抢婚之遗风、初夜权、结婚典礼、结婚典礼后的风俗、未婚者、年龄、和村的关系。
他在《乡土生活研究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第一部:形文化(1)住居,(2)衣服,(3)食物,(4)交通,(5)劳动,(6)村,(7)组合,(8)家,(9)亲族,(10)婚姻,(11)出生,(12)厄,(13)葬式,(14)年中行事,(15)神祭,(16)占法,(17)呪法,(18)舞踊,(19)竞技,(20)儿童游戏与玩具第二部:言语艺术(1)新语创作,(2)新说法,(3)谚,(4)谜语,(5)唱词,(6)童言,(7)歌谣,(8)说唱、故事和传说。第三部:心意现象(1)知识,(2)生活技术,(3)生活目的。
从我们以前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之处发现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揭示日本人特有的精神生活是如何发生、变化至今日的。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必要的学术研究。
离岛村落调查项目表主要有:第一村落,第二土地,第三人口,第四衣食住,第五家庭,第六婚姻,第七产育,第八葬制,第九生产、生业和劳动惯行,第十交通、交易,第十一年节仪礼,第十二信仰和俗信,第十三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第十四社会设施。
日本的文化遗产分为下列8类(1)有形文化遗产(2)无形文化遗产(3)民俗文化遗产(4)纪念物(5)文化景观(6)传统建筑物群(7)文化遗产的保存技术(8)埋藏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刘铁梁认为“民俗文化不应该只是让局外人欣赏的“遗产”,例如成为在博物馆中的陈列和旅游场地中的表演。民俗文化应当可以在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不断建构中,经由意义的阐释与形式的创新,不断地发挥作用,从而持续保有其内在的价值。”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査手册》《北京民俗文化普査与研究手册》(刘铁梁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1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査手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王文章編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社会记忆
记忆是一个带有可塑性的动态系统。也就是说,记忆的本质是可塑性。比如经过三代的传承就可以认定为“民俗”,三个以上的不同来源的访谈记录中如果有共通的部分就可以作为民俗资料来看待等等。
访谈记录不仅关注叙述的内容本身,还关注叙述人的视线、态度和真实的心理反应。通过时间轴的“现在”和空间轴的“现场”,构筑“过去”与“彼方”的历史记忆。并结合身体动作、表情等“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探求传承社会的“心意现象”的观点何其一致。
1.口承传统2.文字材料3.表象4.行为5.空间场所,这五项,作为传承一个共同体记忆的媒介。
所谓实证主义的方法是重视讲述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追求讲述内容的规范性和前后一致性。解释性客观主义方法和对话式结构主义的方法则强调讲述人的主观性。解释性客观主义的方法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解释讲述的内容,将生活片段多重叠加排比描绘出生活中的规范和制度的现实存在。这个手法的一个特点是在收集生活片段史加以分析和解释。和实证主义方法相同的一点是两者都具有追求客观事实的指向。而对话式结构主义的方法认为讲述是讲述者和访谈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关注讲述行为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