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书营打卡的第三十一天,我照例十点钟泡上一壶清茶,端坐在书桌前,打开番茄时间,读一本关于亲子阅读的工具书。这一系列动作宛若刷牙洗脸一般自然,三个番茄时间过后,我打开《读书训练营写作》这个Word文档,瞄了一眼字数,我这三十天的输出量是22481字。写到这里,大家能猜到我在读书营收获了什么吗?显而易见,是阅读和输出的习惯。但其实又远不止这些,容我一一道来。
⭐兵器篇
因为学习时间比较充分,每天坚持午后两点前打卡的我拿到了“十力”勋章,这十力帮助我涉猎不同领域,往我理解力的池子不断注入能量。这些知识帮助我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让我知道收集兵器的路很漫长。我想许多书友跟我一样,开营之前以为我们是来学习阅读技巧的,比方说小说怎么读、学术论文怎么读、畅销书怎么读。后来才发现读书营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完善底层逻辑,而非传授技巧。在过程中,我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和清单体输出,这对锻炼我的逻辑表达有非常大的增益。有一句俗话叫“贪多嚼不烂”,在我过往的表达中,就常常犯贪多的毛病,希望把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简单罗列,感觉很热闹,却无法给听众提供价值。在十力之外,此次我得到的最厉害的武器是“逻辑力”。
⭐内功篇
往常在我的概念里,内功就是专业技能,初阶是阅读(武功秘籍),中阶是观察学习(模仿修炼)、高阶是在做中学(高手过招),经过这三十天的学习,我突然发现在所有修炼中最高阶的思维其实是“送礼物”心态。在创业中,如果有“解决一个社会痛点”的思维;在夫妻关系中,如果能按下暂停键思考“对方”的深层需求;在演讲和沟通中,如果能以听众为中心;在解决穷人问题上,如果能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能提供什么;这会是一个多美好的大同世界?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里反复提到“使命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终身成长》作者描述不以自我为中心时,少关注个人成败时,我们更能收获成长型人格。“送礼物”心态是对他人的一份善意,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份慈悲。修炼内功,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有觉醒的灵魂毕生的功课。
⭐外修篇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内向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满腔热血,但是轻易不外露。没有参加读书营前的我,习惯性潜水,属于典型的被动型人格。在此要特别感谢我同组的书友和组长阿翔,是你们的真诚和热情感召了我。在组长的鼓励和“催促”下,我组织了讲书稿、录制了讲书人海选的视频、参加了讲书人大赛的直播比赛。对于一个不太喜欢接受挑战的我来说,这是摆脱自我设限的里程碑事件。为了把我阅读的所得传递给班上的孩子们,我还做了一次尝试,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提笔前我想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听我讲?若干年后,孩子们想起这封信能记住什么?在写信的过程中,我能分明感受到提供价值的快乐,我能想象自己的听众此刻正在读我的信,以此来调整我的措辞和内容的排列,我想这就是《高效演讲》中提到的对象感。我开始从一个自嗨的话痨,转变成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沟通者。(文末附《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原稿,欢迎大家指正)
短短三十天,我的收获由内而外,我甚至用自己的“读书人”形象感染了我家队友。昨天写完最后一篇打卡文,我录了一段感言,队友看后回复:“我也算你半个营友,读书确实是件美妙的事。”樊登老师说:每多一个人读书,这个世界就多一份祥和。从前我只把它当成一个金句,但此刻我感受到的祥和是真实存在的。读书、讲书、思考、写作,我确信这就是我想要的活法。以终为始,让读书人成为我们身上的标签。特别喜欢猫叔的这句话:真正的成功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活法,并且有能力去捍卫它。寻觅“成功”的路上有书相伴,一定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