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之间,再次学习桑代尔先生的哲学课程《justice》,对一些日常困扰我们的道德难题,进行探讨。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爱和教育下成长,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与周围人互动的方式,加上后天自我学习的习得,就会形成较为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模式。有很多东西看似正确,实质上可能是错误,因为忽略了具体过程和个体的差异。
最近饱受诟病的一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来是一些商家,为了激发家长的潜在需求,发明的一句广告词。本人就是在这句广告词的引领下,给孩子买了数不清的学习辅助工具,从步步高复读机到今天的各类电子词典,无论大人和孩子,生活在一个被商业模式驱动的模式下,产生的结果就是花钱,成效如何,没有人进行具体考核。而今天我们的很多消费,其实也同样,受商业模式驱动较多,比如买房,比如给孩子上补习班,比如投资金融,商业模式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很多商业运营,起源于一些商业精英,对经济趋势和潮流的把握和引领,而这些精英,无一例外的是目标决定论的信仰者,只不过差别在于是激进还是保守而已。
很多投资计划书,在完成前期的行业趋势分析后,可行性论证,然后就是蓝图规划,路线图,如何实现?这样的运营模式的结果就是,目标会贯穿于决策的始终,在这种背景下的组织决策,是以组织目标作为最高利益的,个体的利益和感受将会被最大限度的忽略,比如目前很多人热衷于炒作华为的管理,华为作为国内高科技公司的领头羊,其发展和引领作用不可小看,而其高科技,高付出,高回报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国内怀揣理想的各类精英,我确信这些精英,无论放在哪里,都会有所建树,这样一个高智库合力形成的效果不可低估,但是在这些发展之后,华为的种种政策,实际上目标决定论的极限利用,为了保持体系活力,劝退45岁以上员工,也只能说貌似正确,实际可圈可点。
这是一个资本逐利,商业活跃的时代,表面上看一切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和社区,跟着鼓吹这种以组织利益为最高利益,忽略个体和过程的差异,感觉上就欠妥……
目标决定论,是否也有其谬误的一面……,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