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第四节、森田疗法基础理论概述

一、基础概念

[if !supportLists]1、[endif]神经质症

起初森田正马把一类心理障碍命名为神经质,后来森田的高徒、森田疗法的另一位杰出代表高良武久把神经质称为神经质症,其目的是为了把神经质性格倾向与神经质障碍区分清楚。

然而日本的另一位森田疗法专家大原健士郎认为,这种新的说法会造成用语上的混乱,于是提出用“森田神经质”这一术语来替代。所以神经质症有时也叫着森田神经质。关于神经质症的涵盖范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高良武久认为,神经质症是神经症的一部分,是具有神经质症状的神经症。而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森田理论中的神经质症就是现在所说的神经症。在森田正马时代,神经质症包含三种类型:普通神经质症、强迫观念症、发作性神经质。

[if !supportLists]2、[endif]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发生神经质的人都具有素质基础,他称之为疑病素质。森田认为,每个个体与生俱来都具有一种“生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就会形成健康人格,产生积极的结果;如果这种欲望指向内在精神世界,则会形成偏向人格,导致疑病素质的发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疑病素质具有内倾性的特点。同时疑病素质者也有一种担心自己患病的精神倾向,患者的注意力总是指向自身的身心变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忧心忡忡。这种人总是把自己放在心上,富于内省,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取心很强,凡事追求完善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关于疑病素质的来源,森田正马认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素质,但是也没有完全排除后天因素的影响。

[if !supportLists]3、[endif]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森田疗法的核心概念,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二者的内涵,笔者将做一个对比讨论。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二者之间的相同点有三:其一,从某种意义来讲,二者都是在描述同一个心理现象,只是角度不同,就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正反面看上去是截然不同的,但本质都是一块硬币。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二者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生的欲望越强烈,死的恐惧心理也就越严重,如果一个人没有死的恐怖,那么生的欲望也会消失。其二,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都属于自我防卫机制,都是为了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生的欲望推动下,个体才有可能积极工作,参加锻炼,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在死的恐怖推动下,个体才可能关爱健康,远离传染病,才能消除潜在的威胁,只是围绕死的恐怖去行动,往往导致个体产生大量负性情绪,可能诱发心理的障碍。其三,二者都存在一个适度性的问题。并不是说生的欲望越强越好,因为这样会导致个体陷入患得患失的境地,让个体承受更多精神上的压力。也并不是说死的恐怖越小越好,因为死的恐怖越小那么生的欲望也就越小,这会导致个体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利于人生梦想的实现。森田疗法讲究精神的调和机制,也就是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欲望,在顺应自然的背景下,为所当为。

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也有很多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二者的内涵是不同的。生的欲望指向积极正向的方面,比如希望健康地生存;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求知欲强,肯努力;希望成为为伟大幸福的人等等。而死的恐怖指向消极负面的方面,其核心在一个“怕”字。比如怕生病,怕死;怕失败、怕困难、怕打击;怕丢人,怕被别人轻视;怕不能发挥价值,怕被社会淘汰等等。其二,二者呈现的结果也不同。按照生的欲望去行动,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自我的卓越感,产生自信、快乐、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按照死的恐怖去行动,会忽视当下真正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制造生活的混乱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产生恐惧、害怕、疑病等消极的内在体验。比如一个人想要保持身体的健康,他就会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平时规律起居,少吃垃圾食品,这样的结果会让自己越来越健康。而围绕死的恐怖去生活,他就会不停担心身体的健康,稍有不适感就会反复检查就医,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其三,二者在某种契机下也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某位学生过于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反过来就会产生害怕失败的恐惧感,在某种契机下,产生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于是自己就不断去解决注意力分配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症状。相反,一个患有疑病症的人,当他得知反复检查是为了获得身体的健康,而反复检查本身不足以保障身体的健康,那么他就会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少熬夜不吸烟,那么他逐渐就会真正的健康快乐起来。

[if !supportLists]4、[endif]思想矛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应该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评价或者推理。但是人的思想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果我们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差异,根据主观的构想去描述事实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克服某些思维和情绪,就会形成思想矛盾。所以,思想矛盾是指理想与现实(事实)之间的分离。此外,思想矛盾还涵盖了认知上的错误。比如有患者认为自己整夜都没有睡觉,但周围人却说他打了一晚上的呼噜,自己主观上认为睡不着,事实却是他睡了很长时间。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几乎每个人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个本身不是问题。那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可以健康生活,而有些人却发展出了神经症呢?答案有三点。其一是正常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神经症患者朋友却存在很大的分离。比如当有人大声咳嗽,我们有可能觉得别人是不是在挑衅自己,但是转念一想或许是他嗓子不舒服的缘故,但神经症的人却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对自己的攻击,自己必须做出一些回应,这就导致了理想与事实之间的巨大分离。其二,正常人的理想与实现之间的差异是动态性的,而神经症患者却是不变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其本人长期固执地认为自己已经罹患了某种传染病,丝毫不顾及医学的阴性检查报告。而正常人也会担心身体健康,但过些天自己也就放下了。其三,正常人具有及时修改错误信念的机制,而神经症患者却往往缺乏。比如有人曾担心某地会发生地震,经新闻辟谣后也就不再担心了,但是有人却反复怀疑新闻报道的可信性,反复担心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偶尔出现桌椅的摇晃便以为地震要来了,整日惶惶不安,这就是缺乏修正错误认知的机制。

[if !supportLists]5、[endif]适应不安

高良武久教授认为森田正马教授提出的疑病素质概念有些缺陷,为此提出用“适应不安”来替代“疑病素质”,从而将“疑病素质”的概念延伸为“对自己生存不利的不安感”。

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理解适应不安的概念。其一,人生无常而不安常在。人类生活的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会时常发生洪涝灾害,人类社会往往伴随着变革与革命,这些外界的变化对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提出了各种考验,每一个人都不禁会问,我能否在无常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自己能否适应这个变迁的世界?由此引发的种种不安、不确定、不自信的感觉统称为“适应不安”。其二,虽然“适应不安”会伴随人的一生,但这种不安的程度却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人格角度来看,较为内向的人更容易出现“适应不安”,因为这种人有更加强烈的内省特征,更容易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从年龄角度来看,青春期前后的个体也更加容易陷入“适应不安”,因为青春期的个体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想极力展现自我,融入成人的社会,另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难以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这种冲突本身就会增强内在的不安感。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青春期是神经症发病的高峰期。其三,虽然适应不安带给人种种不愉快的体验,但却是个体生存发展重要保护机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不安的紧迫感,没有奋发向上的进取心,那么只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最后只能一事无成。其四,适应不安构成了神经症发病的基础。神经质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不安感,如果人们自觉这些不安感是异常的,继而加以否认和抵制,就必然造成痛苦感的增强,最终形成神经症症状。

[if !supportLists]6、[endif]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神经症产生的基本机制。所谓的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大原浩一、大原健士郎,1995)。所以从本质上说,精神交互作用乃是患者注意与感觉的相互强化过程,它有效地解释了神经症症状发展的过程。

其实精神交互作用在大多数人的身上都可能会出现,只不过普通人注意一下也就马上过去了,根本不会深究,也不会停留。但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则不然,他们往往倾向于内省,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内心的感受上,就很容易陷入精神交互的怪圈。譬如某人因睡眠过度而产生头昏脑胀的感觉,因为疑病素质的存在,他很容易把这种不适看成是病态的、异常的或者是不好的,从而极力想去消除或者排查,这样一来会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不适感,导致不适的感觉更加明显,伴随着注意与感觉的相互强化,最终固着为长期的神经症症状。

笔者以为,精神交互作用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即沉迷与排斥。比如有失恋的朋友,每当想起自己的爱人就追忆以前发生的种种事情,越想越悲伤,越悲伤越去想,他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排斥的过程,而是沉迷与失恋的悲痛当中。而排斥的过程常常表现在强迫症状中,比如有患者想到了一个肮脏的画面,他会通通一些形式和手段让自己不要去想或者画面出现想去中和调整,这一过程就体现了排斥的机制。由于每一位神经症朋友所变现的精神交互作用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在调整中要加以区别应对。

此外,精神交互作用不仅体现在神经症的症状中,也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感情生活中,夫妻双方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执,越是争执越是气愤,注意与情感发生了恶性的交互作用,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倘若明白了交互原理,一方妥协退让,最终问题在无形中就可以得到解决。

[if !supportLists]7、[endif]精神拮抗作用

精神拮抗作用往往同精神交互作用放在一起进行探讨,因为它们都是解释神经症的重要机制。精神拮抗作用的基本含义是:人的精神活动存在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换句话说,当出现一种心理现象以后,常常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比如某人受到了表扬却出现了不要骄傲的想法,明明爱自己的孩子却出现了杀死他的想法。实际上这种相互对立、抑制性的想法是我们精神领域中自然的现象,都不是我们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的。倘若不顾事实,硬加抵制,反而会导致精神拮抗作用的增强,诱发各种强迫症状。

笔者认为,精神拮抗作用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只是从反面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比如我们开车上路知道要注意安全,这时我们会小心驾驶,如果内心出现了撞车或车毁人亡的画面,在恐惧情绪的驱使下我们会更加谨慎驾驶。比如我们站在高楼,意识层面已经会告诫自己要远离栏杆,但是拮抗作用会让我们害怕从楼上跳下去,这会更加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区域。

[if !supportLists]8、[endif]情绪情感的运行规律

情绪情感的运行规律也叫着情感法则或情感规律。森田疗法把治疗改变的着力点放在情绪和行为上,而不是认知和意识层面的调整上。了解情绪情感的运行法则对我们的改变大有裨益,现将其规律总结如下:

其一、“山形曲线”规律。要顺从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情感的自然发展。如此一来,情感过程一般会构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就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该原则:对于任何一种情绪情感,无论它多么强烈、持续的时间多么长久,只要我们听之任之,允许和承受这个艰难的过程,该情感最终都会淡化消失。反之,任何一种情感,无论其多么微弱,只要我们横加干涉,主动去关注、排斥、解决,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加强。

其二、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例如有人失恋以后悲痛欲绝,茶饭不思,如果这种负性得不到及时的宣泄表达就会发展成想要宣泄的冲动。为了满足这种冲动人们可能会暴饮暴食、找知心好友倾诉等等。当这种冲动得到满足以后,悲痛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笔者以为,满足情绪冲动本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采取了何种策略来满足,是采用了有益于问题解决、有建设性的策略,还是运用了有损于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策略?我们沿用上面的事例。当一个人使用建设性的策略来释放心中的忧伤,比如跑步、听音乐、找朋友促膝长谈,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还可以加强朋友间的情感联系。而采用攻击别人、毁坏公物、指责前任的做法则属于非理性行为,这样做虽暂时满足了情绪的发泄,但也容易招来额外的麻烦,让生活更加混乱。

其三、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也就是说,人一旦习惯了某种感觉或情绪状态,就会对其适应而不再敏锐。我们同样可以从正反两面来理解该原则:对于我们身心出现的任何所谓“异常的感觉”,如果把其当成障碍来对待,努力排斥,就很容易陷入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这种异常感得以固着为症状;反之,如果我们偶然间出现了“异常的感觉”,不加抗拒,也不加过多关注,习惯之后就很容易放下。

其四、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也就是说当外在的某个刺激持续呈现后,人本身就会去注意这种刺激以及伴随而来的情感,当个体愈是在意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愈加强烈。实际上该法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同时它也是神经症症状产生的机制。譬如有人走在漆黑的小路上,突然看到旁边窜出了什么东西,顿时感觉异常恐惧,神经质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能懦弱,不能丝毫表现出恐惧的情感,于是开始否认和排斥这种恐惧的心理,然而越是排斥就越容易关注,恐惧感反而会持续增加。在日常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会告诫来访者少去倾诉自己的症状,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减少对症状的注意来淡化症状。

其五、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渐加深对它的体验中逐渐培养的。也就是是说,当人反复体验过某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后,当这种刺激再次呈现,个体会再次选择以往

趋向或者回避的情感模式。比如某人反复经历挫折和失败,当生活再次失败之后就会表现的更加悲观和消极。与之相反,某人经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以后,当成功再次来临的时候就会表现的更加乐观和积极。该法则在神经症改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有来访者害怕宠物而不敢出门,时间久了更容易产生对出门在恐惧;某人因惊恐发作而不敢坐飞机,几次尝试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于是更加愿意坐飞机出行。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神经质症的发病模型

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机制如下:在疑病素质和追求完美的人格背景下,个体把偶然呈现的某些身心现象当成是异常的加以关注,从而引起了对这种感觉或者情绪的恐惧和预期性的不安。因为对这种感觉更加敏锐起来,会引发更多的恐惧和不安,出现更多这样的感觉或者情绪,结果就产生了注意与感觉彼此强化的局面,精神活动逐渐变得完全指向内心,使得个体长期闭锁在精神世界的内部冲突中而无法挣脱,最后形成了各种神经质症。造成神经质症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矛盾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增强。

例如,曾经有位高中学生,从小接受了父母的教育思想,认为只有考上了名牌大学才有未来。某次考试失误就开始焦虑不安认为一辈子就算完了。一天站在教学楼上突然出现了要跳下去的冲动和想法,联想到曾经有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案例,遂主观认为跳楼的冲动感是自杀的表征,于是努力加以克制,但是越是克制,念头和冲动感就越多,最后不敢上高楼,不敢听到抑郁症和精神疾病的字眼,陷入了强迫意向的怪圈,痛苦不堪。从森田疗法的视角来看,来访者追求完美的性格倾向乃是症状爆发的基础,在考试失败的客观诱因下偶然出现了跳楼的想法,患者误以为这种想法是不正常的(思想矛盾),越是关注和排斥念头就越多,念头越多就更加去关注和排斥(精神交互作用),这就导致精神能量不断向内转移,心理冲突不断加剧,最终发展成了神经质症。

 

第五节“症状之树”模型

 

笔者通过多年的咨询经验,加之对森田疗法和其他心理学疗法的研读,遂形成了对强迫症等其它神经症的病理解释机制——“症状之树”模型。希望该模型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并且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救方法。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模型的结构介绍

我们可以把症状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树,这棵树就是完整的强迫症发病机制或者说是构成症状的各部分要素。每一棵树要想存活都必须包含四个部分:树枝和叶子、树干、树根、周围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将强迫症的症状和树的不同部位一一对应起来。

[if !supportLists]1、[endif]树枝和叶子对应于强迫症的各类症状,当然也包括其它的神经症。我们能够把树木的枝叶和各类症状等同起来原因有二:其一,二者同样呈现出多且变化无常的特点。对于任何树木而言,最多的不是树干而是枝叶,并且树木的枝叶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道理,强迫症的症状也非常之多,尤其当症状充分泛化以后,患者无论看到什么都有可能强迫。而强迫症的内容也常常变化,或许上午还在强迫疾病,下午就开始强迫余光。其二,二者都是表层的现象,而事物的本质却被掩蔽。一棵树的主体不在于枝叶而在于树干和树根,因为没有后者枝叶根本无法生长。症状的内容就算再多,变化再大,根本的能量还是来源于排斥对抗的内在机制。

[if !supportLists]2、[endif]树干对应于精神交互作用,这是症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的精神交互作用包含两个心理过程:排斥和沉迷(前面已经详细谈及,这里不再赘述)。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说法,将树干对应于解决焦虑的内在过程,也是可以的。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强迫行为,症状的发生模式都是这样的:当个体遭遇了外界的某个刺激,由此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个体自认为这种焦虑是不应该出现的或者不好的,于是通过反复关门、反复清洗、反复思考回忆等方式来解除焦虑,由于强化的作用而将这种思维或行为模式固化下来,从而形成牢固的强迫症状。所有的枝叶都是通过树干来输送养料的,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通过排斥和解决来获得能量支撑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树根对应于人格的各项缺点或不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树根对于树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固着、支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在疏导的作用。一棵树之所以不会被大风吹到,是因为树木的根系深入土壤,强大而有力量。树根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供给树木的生长。所以,树根是一棵树的根基。那么人格对于强迫症又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呢?其一,人格是发病的基础。比如疑病性素质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倾向,这就导致患者很容易把正常的现象当成异常的加以抵制。其二,当症状形成以后,人格也会对症状的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功能。比如追求完美的性格特质,纵使很多人明白了森田疗法的道理,但是为了“万无一失”而努力分析森田理论,最终衍生出新的强迫点。

[if !supportLists]4、[endif]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应于症状发作的各种外界因素。对于树木而言,周围的生态环境是指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空气、气候、降水等等。对于强迫症而言,这种外界的诱因包括现实生活的刺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比如在现实生活刺激因素中,日常遭受的考试失败、失恋、父母病亡,都可能成为个体产生神经症的导火索。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处于尔虞我诈、战乱纷争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是时间和金钱至上,必然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当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病症。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模型的特点

[if !supportLists]1、[endif]区分了表层症状和根源症状

很多患者无法康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区分表层症状和根源症状。所谓的表层症状是指症状的内容或者症状的外部表现形式,表层症状是丰富的、多变的、表面化的东西,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根源症状是指症状的本质,它反应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单一、稳定和深刻的特点。表层症状来源于根源症状,根源症状决定了表层症状的发展方向。“症状之树”模型认为症状的根源是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这从根本上回答了症状是什么,如何走出症状。

[if !supportLists]2、[endif]解除症状的同时不忘健康人格的培育

当我们洞悉到症状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走出症状。但是仅仅走出症状还不够,因为神经症总是伴随着各种人格缺陷的,如果这些缺陷不加修正,患者很容易再次复发。如果我们把治疗和改变比喻成两只手的话,一手要着眼于症状的解除,另一只手要着眼于人格的完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该模型既看到了症状的解除,又强调了人格的完善,是一种相对完整的调整策略。

[if !supportLists]3、[endif]体现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结合。

森田疗法与道法有极深的渊源,这种渊源的表现之一就是有为与无为的辨证结合。有为是指对那些理所应当的、有建设意义的事情要积极去面对,无为是指那些暂时无法解决的、解决起来就是错误的事情采取消极和妥协的策略。

在该模型中,强调了两点内容是无法解决的,应当采取无为的方法。其一,症状是无法解决的。这点熟悉森田疗法的读者应该都清楚,症状是因解决而存在的,倘若不再解决,症状可自行缓解。其二,诱发病症的相关刺激是无法解决的。从现实生活刺激因素来看,有些人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诱发了强迫症状,有些人是因为父母的亡故而产生了恐怖症状,诱发因素已经发生,换谁都无法改变,唯一的可行途径是理解、承受以及放下。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社会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而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我们不求去改造整个社会氛围,我们只求努力调整自我,学会去过滤一些社会上负性的“杂音”,培育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的溺爱和忽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有些父母关于关注和保护孩子,事事包办代替,这会剥夺孩子自主和独立的机会,损害孩子希望展现自我能力的渴望,助长孩子的自卑感。而受到忽视的儿童,也容易因为备受冷落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冷酷、自私、远离交际,无法和别人发展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有些父母或许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及时调整对待孩子的态度,但是还有些父母非但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甚至在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以后还是采取这种不恰当的态度,这就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我们提倡父母多去了解孩子,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当父母无法做出改变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与父母和解,宽恕他们的错误,努力完善自我。

在该模型中,我们同样强调了两点是可以解决的,应当采取有为的方法。其一,生活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人生的梦想是需要去奋斗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追求卓越是人的天性,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所谓的症状是人的天性和需求在正常实现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所以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治疗意义。其二,自我调控因素,这里蕴含了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内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我调控机制。当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延伸自己、创造自己。他能够理性地评价自我,不会把生理、环境、家庭、社会看成是阻碍自我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努力改善自我和完善自我。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解除症状的切入点

[if !supportLists]1、[endif]不剪枝叶,勿在各类症状上下功夫。

前面已经说过,树木的枝叶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多且无常。环卫工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修理枝叶,这是因为今天修剪完,明天还会继续生长。强迫症的症状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一个恐惧担心出现,你用九牛二虎之力把其解决掉,明天可能又会爆发出新的症状。就这么一来二去,你和咨询师疲惫不堪,症状也会越治疗越糟糕。所以我们要想走出强迫,首要的原则就是“不剪枝叶,勿在各类症状上下功夫”。

[if !supportLists]2、[endif]转变心机,培育接纳包容的心态

森田疗法经常讲心机一转,这种“心机一转”从本质上讲是从过去的排斥对抗转变为接纳包容。一般来说,转变心机的策略有两个:其一,顿悟。所谓的顿悟是指个体突然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他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顿悟是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质变。在森田疗法的实践中,患者可通过读书、听课、咨询的方式获得这种体悟。然而笔者认为,顿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是自然而然获得的体验,绝非是迫友苛求与执着的结果。其二,外界的危险环境促使了内在转变的发生。譬如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因为父亲的病逝,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持而不得不外出就业,其症状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康复。所以,培育接纳包容的心态,是我们砍掉症状之树“树干”的关键,亦是走出强迫的核心。

[if !supportLists]3、[endif]陶冶健康人格,修正病态思维

从“症状之树”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症状是由排斥对抗引起,而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则受到了人格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着眼点无外乎两方面,即:接纳的同时陶冶人格。人格的陶冶具体是指:完整全面地理解自己,同时对于人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我们通常讲的陶冶人格,并不是对人格进行彻底地改造,而是在深入理解人格的优缺点的同时,对人格中的优点(认真、诚实、负责、勤奋等)进行继承和发扬,对人格中的缺点(过度内省、敏感、自责、追求完美等)进行摒弃。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病态思维在症状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谓的病态思维是指那些不合理、不恰当、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思维,这类思维很容易引起个体的适应不良,引起人际和情绪方面的困扰。笔者从强迫症患者身上梳理出了如下病态思维: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灾难化思维模式,即把很多事情都恐怖化。在强迫症患者身上,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恐惧“万一”的心理。万一自己患上了艾滋病怎么办,万一自己对森田疗法理解错了怎么办,万一永远好不了怎么办?对于万一的恐惧然我们手足无措,也让我们深陷强迫的泥潭无法自拔。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绝对化思维模式(应该如此)。绝对化思维者以下面的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考上名牌大学”“我应该每天开心快乐”“我只能选择逃避”“我一定要万无一失”等等。绝对化思维只看到了世界上的黑与白,而忽视了很多中间的灰色地带,这样我们的思维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让我们不断陷入强迫的怪圈。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夸大化联想。比如有恐艾的患者,他会把墙上的一个红色斑点联想成是一滴带有病毒的血液,某位社交恐惧症患者把别人一个眼神解读为对他有敌意,从而用带有敌意的眼神来回应别人。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以假乱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把想象当成现实加以对待,无法把握住症状的虚假空性。例如某位刚刚当父亲的男子,明明妻子说孩子是他的,亲子鉴定也显示孩子就是自己的,但依然无法心安,总是觉得妻子背着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看重想法,看轻行动。神经症的人总是喜欢沉迷于思维想象之中,过强的内省机制导致患者遇事总爱纠缠,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而真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行动却被严重忽视了。

那么针对这些病态思维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这里也简单谈一下具体的应对策略。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觉察病态思维。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你有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当病态思维呈现的那一刻,你就能够清晰分辩,久就够有效阻断它。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不排斥,不跟随,不展开。病态思维就像是一例病毒一样,无论是排斥还是跟随和展开,都会让这例病毒继续扩散,感染更多的健康思维。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少想多做。如果我们去观察一下神经症患者,不难发现,他们会把人生一多半的时间用来思考问题上,而真正生活做事的时间反而很少。有一句俗语说的很好,“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剩下的就是烦恼”。所以纠正以前“看重想法,看轻行动”的错误思维,从当下起,做行动的巨匠。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当你实在无法觉察和分辩病态思维的时候,就要学会直接停止分辩,直接去生活做事。因为人的思维不可能时刻清醒,总会有无法分辩的时候,倘若分不清还要强迫自己去分清,这会延生出新的强迫点,所以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不清就算了,反正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去,或许过一会,自然也就分清楚了。当然了,有的人或许会说,如果我连病态思维都分不清了,那么做错了怎么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技巧,就是按照健康人或者普通人那样去做即可。因为健康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正确的,按照他们的处事方式去做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if !supportLists]4、[endif]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人生的意义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是在当下。有太多的人因为过去的过失、意外、受到的伤害而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时间具有一维性,就是说时间是不可逆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再去改变的。面对过去我们能做的无非是两点:其一,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好应对未来。比如有的人因为高考的失败而郁郁寡欢,我们要认识到一次的失败对于整个人生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失败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是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更好应对自己的未来。其二,放下心理包袱,活在当下。强迫症患者总是放不下过去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放不下强迫症这个疾病的标签,放不下内心的恐惧。处处放不下,人生就会处处受限制。所以及时放下心理的包袱,轻装上阵,才是一种健康明智的活法。


第六节“两架马车”模型

上面谈了“症状之树”的心理模型,下面为大家介绍另外一个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模型————“两架马车”模型。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模型介绍。

强迫症就好比是一辆奔弛在路上的马车,而这辆马车是由两个轮子驱动的,其一是苛求自我的人格特质,另一个是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想要深入理解该模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入手:其一,含义角度。所谓的苛求自我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完美主义倾向,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善之上的,极度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思想观念,造成这种人格倾向的原因主要是权威型的父母带来的严苛的教养方式以及个体内在安全感的强烈缺乏。为何完美主义会让个体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呢?①完美主义的个体常常因为某件事情的不完美,而无法很好地继续其它的事情。比如某位强迫穿衣的来访者,当穿衣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化的标准时,就无法走出家门,导致常常上班迟到。②完美主义的个体往往分不清任务的轻重缓急,他们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生活效率低下。③内心永远不满足、不满意,他们感觉任何人都在和自己做对,任何事情都无法让自己称心如意,所以常常不愉快,烦恼很多。④患得患失。完美主义的个体常常会苛求好,排斥不好,这就导致个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患得患失,害怕出错。比如某人想喝感冒药,但是怕有副作用,但是不喝又害怕症状加重,患者总是感觉内心中有两个“小人掐架”,痛苦不堪。基于上述的分析,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对心理健康不利的一种人格特质,它本身就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所谓的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是说个体通过各种形式消除焦虑感的心理过程。比如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克服焦虑感,通过反复询问某些问题的方法来获得内心中的确定感。其二,相互关系角度。任何一辆马车都是由两个轮子驱使的,倘若缺少任何一个轮子,车子就无法正常运作。所以我们在理解患者苛求自我的人格倾向时,也要注重排斥对抗的心理过程,我们在优化人格的同时,也要注意接纳态度的培育。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模型的启发意义和评价

该模型既关注了苛求自我的人格因素,又注意到了排斥对抗的内在机制,这为我们的改变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即陶冶人格的同时培养接纳包容的心态。在笔者看来,该模型简单易懂,操作起来也很方便,且梳理的发病过程也较为适合一些患者朋友。其缺点如下:其一,忽视了其它人格因素的作用,比如疑病性素质、固执、敏感等。其二,未能看见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作用。总体来看,该模型相比较于“症状之树”模型简单,但是不够全面,不够圆融。

 

第七节强迫症的“不管”之法

 

强迫症的“不管”之法是我们在长期的强迫症心理辅导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心理矫正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施,效果也很不错。但是由于一些来访者对于该方法理解不足,会出现操作上的错误,加之觉得该方法过于简单,对疗效产生怀疑。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该方法进行更深入的阐述,让这种方法惠及更多的强迫症患者。

如果大家想快速掌握强迫症的“不管”之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不管之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什么是强迫症的“不管”之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不管“之法绝非是什么心理疗法,而是一项治疗强迫症等其它神经症的技术和技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摆脱症状的束缚。从理论渊源来看,所谓的“不管”之法既与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相通,又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相似。它们都倡导对于症状的不干预、不处理、不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接纳包容的健康心态。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为什么要对强迫症“不管”?

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来看,症状是以疑病性素质和追求完美的人格为基础,加之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患者把本来正常的事情误以为是异常的加以排斥解决,从而使患者陷入了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恶化的根源是精神交互作用,该作用简单点来说,就是对于焦虑和念头进行了人为的“管制”。比如强迫意向的患者,他认为自己当众脱衣服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不应该存在的,于是加以排除抵制,久而久之形成了顽固的症状。比如强迫阅读的朋友,他觉得自己没有看清楚一行字,感觉很不安,于是通过反复阅读反复看的方式来消除最初的不安的感觉。如果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原理机制,那便是:症状都是通过人为的“管制”而得来的,所以“不管了”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如何实施“不管”之法?

如何实施强迫症的“不管”之法呢?这个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为大家梳理了以下几点: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对于负性的情绪和情感不管。

在介绍情绪情感的运行规律中,我们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法则——山形曲线。任何的一种情绪情感,比如焦虑、恐惧和内疚感,只要我们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在到达顶峰以后,一定会逐渐下降,最后消失。倘若我们主观认为情绪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或者因害怕痛苦的情绪一直存在而想方设法加以抵制和消除,那么这种情绪反而会持续攀升,最终固化为各种情绪症状。所以我们在谈“不管”之法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原则就是,对于负性的情绪情感要学会听之任之,不管它。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对于负性的思维念头不管。

很多人自认为脑袋里出现的各种恐怖的、肮脏的、自私的念头是不正常、不应该的,从而对这些念头进行防备、抵制、中和以及消除,一旦我们采取上述方法去操作,就很有可能陷入强迫思维的漩涡。实际上他们所认为的那些异常的念头都只是杂念的一部分,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把异常念头正常化,是强迫思维治疗的首要环节,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实施“不管”之法,也有助于培养接纳的人生态度。目前心理学对思维念头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森田疗法中的精神拮抗作用。精神拮抗作用认为人的内心中存在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心理机制,比如一个人受到了表扬反而会出现不要骄傲的想法,当众演讲出现恐惧就会出现不要害怕的想法。正是由于拮抗作用的存在,所以我们内心中无论出现任何的思维想法都是合理的,都是需要平等接纳的。其二,压抑说。压抑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它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通过压抑可以防止不合理的冲动、意念或者感受进入意识,个体意识不到其存在,就不会感觉痛苦和焦虑。压抑虽然使自我暂时免于威胁,但这些不合理的冲动并不会真正的消失,而是潜伏于无意识领域,伺机突破。一旦自我防御力量弱化,它们就有可能再次出现。比如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生,曾经因为迟到而受到了老师的严厉管教,迫于老师的威严只有把内心的怨恨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内心中的怨恨便通过“杀死他”的想法呈现了出来。其三,自我保护观点。人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我们拥有各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比如人有吮吸的本能,可以在幼儿阶段获取营养。人的思维念头也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这种保护不仅仅包含正向的保护,比如“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勤加锻炼,要关心孩子,孝敬父母”,也包含负向的保护,比如“要从楼上跳下去,当众脱衣服”等等。这种负向的思维念头可以带来恐惧焦虑的情绪感受,这种情绪本身可以预防自己去做一些不敢也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我们虽然知道了要不管思维念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不管呢?这里的不管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不排斥也不沉迷跟随。这里前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对无法解决之事不管。

从常识上看,我们可以把“无法解决之事”分为两部分,即暂时无法解决之事和永远无法解决之事。所谓的暂时无法解决之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于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具备而无法解决的事情。比如有来访者热衷于创业,但是资金尚未具备,虽然一腔热血,最后却铩羽而归。比如有位森田疗法实践者,虽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半年有余,但是痛苦焦灼感依然存在。这些都属于暂时无法解决之事,处理这类事情需要采用以下策略:其一,既然暂时无法解决,那就先将其放置一边,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解决的事情上。就拿上面的森田实践者来说,虽然操作正确,但是症状的痛苦感还是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剩余的痛苦感先放置一旁,专心去生活做事。其二,不解决的同时,抽取时间来培育解决最终问题的力量。比如想创业但是缺乏资金,这时候可以先把创业的事情先放一放,专心去筹集足够的资金。所谓的永远无法解决之事是指由于各种客观规律的制约,穷尽所有办法都无法达成的愿望。对于这部分的事情,我们要及时醒悟,勇敢放弃。比如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史上曾经有人提出永动机的构想,但是该构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最终作罢。再比如有强迫症患者希望时时刻刻都保持高昂的斗志喝和奋发向上的动力,然而这种主观愿望违背了心理的规律,最后只能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对事情的结果不管。

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一定的原因出现,其结果也必定出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要对事物的结果采取不管的策略。例如我们向河水里投入一块石子,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水面一定会其波澜,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再比如有患者十分抵制惊恐症状的来临,内心中处处防范它的到来,须知症状的来临是其因缘聚合的产物,只要条件达到,症状是一定会出现的,所以我们对于症状的来临,只能保持听之任之的心态,万不可横加干预。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对生活的细节不管。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然而过分地纠结细节,凡事不分巨细,锱铢必较,却往往使生活陷入混乱状态。完美主义者常常分不清事务的轻重缓急,凡事都要求达到理想化的标准,一旦无法达到就会心生烦恼,痛苦不堪。例如有强迫仪式化患者,每逢出门必须先迈出左脚,如果迈出了右脚,就感觉不吉利,要重新再来一遍,再比如有强迫患者每次整理书桌,都要求书本喝茶具的摆放规规矩矩、左右对称,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反复重来,这样做即耽误了生活,又造成了内心的冲突局面。所以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要学会对于细节不管了,放弃对完美无缺的执着,着眼于事务的大局,服务当下的生活。

[if !supportLists]第六,[endif]对别人的眼光评价不管。

俗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面临两种境遇:评判别人和被别人评判。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在,增强包容接纳别人的能力,不对别人进行评判,但是我们终究无法左右别人对我们的评判。如果我们总是希望别人不对自己评判,或者评判的内容总是积极正面的,这无异于让江水倒流,根本都是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体味恐惧患者,每次看到别人捂鼻子,或者做出厌恶的动作,就以为是在嫌弃自己。殊不知她的担心都是假象出来的,即便自己真的有体味,评判的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我们也根本无法左右。当她深刻理解到这些的时候,不再理会别人的说辞,自然能够走出心理的阴影。

[if !supportLists]第七,[endif]对不管后的效果也不管。

很多人都在积极实践我们的“不管”之法,但是做了很长时间发现没什么效果,该恐惧的还是很恐惧,该焦虑的依然很焦虑,于是就在内心中疑惑起来,为什么”不管“之法没有效果呢?其实我们的治疗目标从来不是建立在症状的减少,痛苦感的减轻之上的,而是建立培养包容接纳的人生态度之上的。换句话说,所谓的效果不是你的焦虑感降低了,而是焦虑感还在,但是你能够继续带着它生活做事去了。所以在实践“不管”之法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对于病症的不管,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对不管后病症还在这个事实也不管了。

[if !supportLists]第八,[endif]对无法觉察的症状,无法区分的想象与现实,直接不管。

我们提倡对症状产生觉察,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陷入分析、纠缠、排斥的恶性循环。我们同样提倡对想象与现实加以区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思想矛盾,更好地活在当下。但是在实际的改变中,我们每天面临的情形是复杂多变的,总有一些时间段,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觉察和区分。这个时候我们给大家提供两种策略:其一,按照健康普通人的标准去做。比如有洁癖强迫症患者,有次症状爆发竟连普通洗衣的程序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时候不妨停止纠缠,直接按照周围健康人的洗衣标准直接洗下去即可,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你的胆量和勇气。其二,停止区分和觉察,直接不管,直接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去。我们培养觉察力是为了把症状与自己分开,摆脱被思维束缚的状态,但是强迫自己一定要分开,这个反而又陷入了另一种强迫,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停止区分,少想多做,反而自然就分开了。

[if !supportLists]第九,[endif]对“不管”之法的补充。

哲学上讲究辩证思维,我们除了要谈“不管”之外,还需要谈另外一个东西——“管”。那么我们要“管”什么呢?笔者以为,我们最需要、也最应该管的其实是我们当下如实的生活本身。我们人人都有生的欲望,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围绕着欲望去行动,我们就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就能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如果我们始终围绕着死亡恐怖去转,每天都去寻求所谓的方法来治疗自己的病症,反而会成为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成为一个有心理病症的。所以,在不管病症之余,我们应该牢牢守住生活的底线,虽然痛苦难耐,也应该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打理起来。



第八节、森田疗法的传统治疗形式

 

有些人认为森田疗法过于简单,没有像样的治疗实施过程,这样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森田疗法发展至今已经相对完善,而延伸出的治疗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森田疗法治疗形式主要:包括门诊治疗、住院治疗和生活发现会。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上述几种治疗形式。

一、门诊治疗介绍

门诊治疗依然遵循森田疗法的治疗思想。门诊治疗没有住院治疗所具有的特定环境,不能采用卧床及作息布置方式进行治疗,因而具有与住院疗法的不同特点。

门诊治疗主要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一对一的交谈方式进行,一般一周一次或两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治疗师应当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背景下,充分了解来访者的现实情况。其二,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来访者理解“顺其自然”的原理。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神经症症状的虚假性,放弃对症状的排斥对抗心理,培育接纳包容的健康心态。其三,鼓励来访者面对现实生活,承担自己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门诊治疗的要点如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的可能性,进一步消除来访者的疑虑;帮助来访者理解顺其自然的精髓,接纳症状,不要试图排斥对抗;告诫来访者不要向亲友倾诉病症,承受痛苦的同时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等。

[if !supportLists]1、[endif]住院治疗介绍

住院治疗是森田疗法的另一种重要治疗形式。传统观点认为,如果来访者的症状较轻可采用门诊治疗的形式,同时配合森田疗法的书籍来阅读,在家里坚持写日记。如果来访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则需要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绝对卧床期。这一期一般持续四天到一周,当然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以延长至两周时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为:患者与外界完全隔离,禁止会客、读书、交谈、抽烟、打电话等等。除了大小便以外,保持绝对卧床。这一阶段会发生两项变化:其一,无论患者如何痛苦煎熬,治疗师只是告诉他对烦恼听之任之、默默忍受,当患者苦恼到极点以后,反而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平静和谐,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解脱”。其二,当一种安静的倾向来临的时候,患者会呈现出一种无聊的感觉,总想起床去做点什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期:轻工作期。这一期一般持续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在本阶段继续采取隔离的方式,不允许患者过多与人交谈,禁止外出、看书等等,夜间卧床八小时左右,白天可以到室外活动,可以做一些轻微的劳动。患者在晚上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身心变化,并由治疗师给予指导。实际上在第二期开始的时候,患者会体验到一种从无聊中解脱的愉悦感,但不久以后会对治疗产生疑惑,甚至有患者可能出现希望停止疗法的想法。

第三期:重工作期。这一期也是三天到一周的时间。这一时期的生活安排主要发生以下的变化:其一,依然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置之不理,鼓励患者努力工作,以体验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及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培育信心和勇气。其二,工作内容变得繁重一些。可以做农活、做饭、洗衣、除草,也可以运动、游戏、绘画等。其三,患者可以开始读书。读书的内容以历史、传记和科学读物为主,不读哲学、文学等思想类书籍。

第四期:生活训练期。这一时期一般为一到两周。此期间所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出院做好准备。一方面鼓励患者做更多更复杂的工作,必要时可以外出实践,增强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由治疗师继续指导患者,帮助患者继续培养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改正苛求自我的病态思维。

二、生活发现会

1、生活发现会缘起

生活发现会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日本的神经质症患者心理治疗自助组织,是以自助的形式学习森田疗法的民间团体,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时。生活发现会是通过集体的形式系统学习森田疗法理论,帮助患者解除神经质症的束缚,开展建设性的生活,获得内在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

2、生活发现会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梳理出生活发现会的特点如下: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就其性质而言,生活发现会是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的一种自然延伸,是介于治疗与生活之间的一种自助性的心理健康的活动形式。生活发现会不是医疗机构,而是自助团体,会员之间不是所谓的医患关系,而是温馨的朋友伙伴关系。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新老会员之间的双重获益性。生活发现会只有老会员与新会员之分。首先新会员会在集体学习中向老会员诉说自己的患病情况,老会员会根据自身的康复经历给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新会员在老会员的帮助下会积极开展神经症的自救工作。老会员在帮助新会员的同时,也可以收获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自我个性的洞察,继续完善自我。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会员之间享有人格上的平等性。生活发现会秉持会员之间的包容接纳性,会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会员之间需要保护对方隐私,会员在活动中不涉及营利、宗教、政治等内容。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生活发现会倡导自主自愿性。发现会成员通过集体学习的形式,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通过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生活发现会的目的是一方面通过学习森田疗法理论理解自己病症的实质,另一方面鼓励会员将所学理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中领悟,生活中解除症状,生活中完善人格。

3、生活发现会的活动形式

传统意义上讲,生活发现会的活动形式一般分为地区集谈会、基础学习会、中级学习会和研讨会。目前在中国大陆,有众多城市开展了一些生活发现会活动,而网络生活发现会比较活跃,广大病患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交流,方便、快捷而又高效!



[if !supportLists]第九节、[endif]顺其自然如何“顺”?


森田疗法的精髓是什么?恐怕很多朋友闭着眼睛都能回答出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尽管很多人都在实践森田疗法,但有的人顺利走出了症状的束缚,有的人却迟迟无法康复,原因何在?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森田疗法的精髓,就像上战场打仗一样,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战斗,不知道敌人是谁,到头来只能处处挨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笔者将从本节开始向读者系统介绍森田疗法的八字精髓。我们首先从“顺其自然”谈起,详细论述顺其自然如何“顺”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顺应情绪情感的规律性。

森田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人的认识、理解而存在,也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努力。倘若我们希望通过主观的说教形式来克服焦虑或者通过自己的精神意志力来消除恐惧感,这些都是断不可行的。就比如有的人对毛毛虫产生恐惧症状,一看到毛毛虫就感到不舒服、恶心、反胃、害怕,这些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虽然我们反复告诉他毛毛虫不会传播疾病,也不会吃人害人,并不一定就会对他的恐惧情绪有多大改善。可见,依靠人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负性情绪往往是徒劳的。所以,对于人的各项情绪情感,无论其强烈程度如何,无论其持续时间如何,我们只能任其存在,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if !supportLists]二、[endif]顺应思维念头的规律性。

思维念头的本质是什么?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生起与消失。理解思维念头的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来获得。比如,早上醒来,先有起床的念头,然后才有起床的行为;起床后,有了行走的念头,然后才有了身体的动作;有了刷牙洗脸的念头,然后才会走进洗漱间,有了刷牙洗脸的行为。一个念头紧接着另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生起了,接着就是这个念头的消失,下一个念头的生起。起床的念头生起消失,然后是行走的念头生起消失,再然后是刷牙洗脸的念头生起消失........

我们知道了思维念头的本质是生起与消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思维念头呢?答案是顺应其规律性,即“看着念头的来去,不要打扰它。”“看着念头的来去”的意思是说要像一位旁观者那样去观察自己念头的起与落,而不要进入念头的内容。“不要打扰念头”的意思是说①不要对念头进行评价:这个念头是好的,那个念头是不好的。②不要对念头展开分析:这个念头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果会怎么样。③不要对念头进行抵制:要喜欢这个念头,要厌恶那个念头。④不要对念头进行纠缠:万一会如何如何,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如何如何⑤不要解决念头:这个念头是魔鬼,我要消灭它,那个念头是天使,我要关怀它。佛法曾经这样教导我们:对于一切的身心现象,保持完整的觉察能力,念头生起了,知道它的生起,念头消失了,就知道它的消失。如此观照,即可深入理解思维念头的运行规律,就可以做到顺应自然,就可以摆脱强迫症的束缚。

[if !supportLists]三、[endif]顺应人生的无常性。

何谓“无常”?“无”是没有的意思,佛法中提到的无常的观点是为了告诫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一种事物是永恒存在的。无常包含了事物的以下特性:①变迁性。地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河会上升为平原,山川会下沉为海洋。鸟类的迁徙行为是族群遵循大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它们会在温暖的春季迁往北方,筑巢繁殖,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寻找越冬的食物。这些都是事物的变迁,暗含了无常的真理。②流动性。一滴水汇入河流,会经历无数个昼夜注入大海;电在导体中进行传递,形成电流,传向千家万户;血液在血管中进行流动,形成血液循环,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事物的流动性也是无常的特性。③变化性。“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不可能永葆青春,不会富贵永存。花开时节莺飞燕舞,花落时节落英缤纷。人和花的变化正是反应了世界的无常性。④普遍性。不管是你看的见的还是看不见的,它都在运动变化,就连你身体内的细胞也都在分裂,都在经历生死的过程。无常不限于某个人,不限于某个事,它具有普遍性。⑤公平性。生而为人,都有死亡的那一天。“死亡”不会特定地和富人“作对”,也不会和穷人“作对”,它不会因为你的高贵而对你“网开一面”,也不会因为你的卑微而对你“携私报复”,它对任何人而言都具有公正的意义,而这,这是无常的特征。

从表面上看无常带给了人生众多的苦难,因为无常使你的亲人离你而去,因为无常使你的富贵一夜间荡然无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无常作为一种人世间的规律本身没有对与错之分,人生的痛苦也并非来自于无常,而是源于你内在的执着,源于你对无常的不认识。我们往往有一种“有常”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永远健康,工作可以永远顺利,家庭可以永远和睦,正是有了这些错误的认知,当生活中的不幸来临的时候,自己就会陷入悲痛之中。其实人生哪里有什么“有常”,人生的本质就是“无常”,当你真正理解了无常,反而人心会变得真正乐观豁达起来。

所以“无常”并非是痛苦、可怕的代名词,“无常”恰恰暗含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正是有了无常,人才有机会脱离你想脱离的,改变你想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那么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只会永远被外族欺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只会永远做一个放牛娃,骇人听闻的“非典”病毒只会永远肆虐下去,那么这样的世界不更加悲凉吗,这样的生活还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无常是好的,无常是幸福的,无常也是可贵的,它使万物生灭有序,使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那么顺应人生的无常性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认识无常,理解生命的本质,培育豁达的人生态度。认识无常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是放弃对于梦想的追逐,也不是为自己的慵懒找借口。认识无常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理解世间的真相,让我们学会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其二,认识无常,降低人性中的贪嗔痴。“知道自己会死,可破一切的执着。”诚然如此,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真正的永恒乃是无常本身,所以人生要少一点贪嗔痴,多一点随性豁达。其三,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未来不是自己的,它只属于无常的一部分,过去也不是自己的,它只属于记忆的一部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才是我们对无常的最好回应。

[if !supportLists]四、[endif]顺应改变的规律性。

改变的规律性是指在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期间所呈现的某些特点或者其症状演变中所包含的必然趋势。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笔者观察到了如下的特点或趋势:①症状的反复性②易泛化性③改变的时间性。所谓“顺应改变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在认识改变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这些特点进行展开论述。

①症状的反复性。反复性是强迫症的一个典型特点。反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患者的心态问题。比如患者排斥对抗的心理习性,当焦虑难受的感觉再次来临的时候,一旦患者沿用了旧有的思维模式,对痛苦感加以抵制,往往导致强迫症状的再次爆发。面对反复我们需要做的通常为如下两点:其一,承认反复的事实,不加抵制。症状的反复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正所谓没有反复就没有痊愈,反复恰恰是再次锻炼我们心态的契机,所以面对反复我们要承认事实,不要抗拒。其二,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纠结感,为所当为。一旦我们再次陷入症状,我们往往会不停地纠结反复的原因何在,怎么样尽快走出来以及未来是否会继续反复。其实我们这种过度的纠结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造成内在的自责和压力感。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纠结,直接行动起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②易泛化性。易于泛化同样是强迫症的一个典型特点。症状的泛化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比如内在的冲突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患者本身敏感的素质以及排斥对抗的心理习性。面对泛化我们需要做的依然是两点:其一,认识到泛化的正常性,不加排斥。其实症状容易泛化,这个并非个案,而是绝大多数人共有的体验,所以当你发现症状的泛化的时候不必过于恐慌,而是接纳包容这个现象的存在。其二,善于从现象把握本质。症状的泛化是指症状由过去的一个变为多个,这就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无论他变成农夫、玉帝还是牛魔王,但是本质没有变,都是他自己。所以当我们发现症状泛化了,不要害怕,它的本质根本就没有变,都是一个解决焦虑的心理过程而已。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核心的规律,培养包容接纳的态度,就一定可以走出泛化。

③改变的时间性。改变的时间性是指改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急不躁的态度。贪婪和急躁是人性的缺陷,也是症状背后的精神动力。强迫症的个体往往希望快一点走出症状,快一点功成名就,但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如果凡事都苛求快一点,反而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不提倡所谓的“快速康复”、“快速成功”,而是“循序渐进”、“稳中求胜”。

[if !supportLists]五、[endif]顺应人格调整的稳定性。(有些来访者,如果你换一个词来指导他,就会发生错误)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它一般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而发生变化,那些暂时、偶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的特征。例如,一个日常性情温和的大学生,偶然发了一次脾气。人们在描述其人格时,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仍然认为他是性情温和的人。

人格具有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整人格时注意以下要点:其一,学会接纳包容自己的人格特点,不要强迫其发生转变。日本的森田疗法学者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位神经症患者自觉胆小懦弱,后来想通过去非洲杀死狮子的方式锻炼自己,没成想,狮子杀死了,但是自己胆小的性格却没有改变。这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可能通过某件事情而短时间发生调整。所以我们要想调整自己的人格,首先要学会接纳包容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友好相处,在此基础之上多加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发生转变。其二,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要强行打破人格的稳定性。这点主要是从咨询师的咨询技巧来说的。笔者在咨询师的职业生涯中见过数位来访者,比如用一些“接纳”、“不管了”这样的词汇进行指导,他们就很容易领悟,生活做事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无意之间变换一个词汇,比如“允许”、“包容”,他们就感觉无法接受,自己的症状马上爆发,工作生活马上陷入混乱。实际上接纳、不管了、允许、包容,这些词汇在含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些来访者就是无法适应这些词汇的变化,这就说明人格是存在相对稳定性的,咨询师要学会顺应这种稳定性,而不是随意地打破它。

[if !supportLists]六、[endif]顺应人格调整的稳定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它一般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而发生变化,那些暂时、偶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的特征。例如,一个日常性情温和的大学生,偶然发了一次脾气。人们在描述其人格时,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仍然认为他是性情温和的人。

人格具有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整人格时注意以下要点:其一,学会接纳包容自己的人格特点,不要强迫其发生转变。日本的森田疗法学者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位神经症患者自觉胆小懦弱,后来想通过去非洲杀死狮子的方式锻炼自己,没成想,狮子杀死了,但是自己胆小的性格却没有改变。这个案例就说明我们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可能通过某件事情而短时间发生调整。所以我们要想调整自己的人格,首先要学会接纳包容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友好相处,在此基础之上多加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发生转变。其二,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要强行打破人格的稳定性。这点主要是从咨询师的咨询技巧来说的。笔者在咨询师的职业生涯中见过数位来访者,比如用一些“接纳”、“不管了”这样的词汇进行指导,他们就很容易领悟,生活做事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如果我无意之间变换一个词汇,比如“允许”、“包容”,他们就感觉无法接受,自己的症状马上爆发,工作生活马上陷入混乱。实际上接纳、不管了、允许、包容,这些词汇在含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些来访者就是无法适应这些词汇的变化,这就说明人格是存在相对稳定性的,咨询师要学会顺应这种稳定性,而不是随意地打破它。

[if !supportLists]七、[endif]顺应生的欲望。

生的欲望是指个体追求积极正向的人生目标的心理愿望,具体包括希望自己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睦,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认可等等。顺应生的欲望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激活生的欲望,脱离死的恐怖。虽然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都具有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围绕着死的恐怖进行的自我保护具有很多的消极意义,它往往带有盲目和毁灭性。比如某疑病症患者,为了避免身体出现重大疾病而常常测量体温和血压,常年奔走于各大中小医院,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缓解对疾病的恐惧,还会导致生活的混乱。恐惧的背后是各种欲望,如果他了解到“奔走于各大医院做身体检查”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那么他就会自然转换行动的方向,开展各种具有建设意义的行动,比如加强体育锻炼,平衡膳食,参加劳动,规律作息时间等。当生的欲望被激活,死的恐怖就会脱离,个体会逐渐进入一种“越行动越满足、越行动越健康、越行动越快乐的”精神局面。其二,降低对自我的要求,脱离完美主义的怪圈。从某种角度来说,生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它与呼吸、性等本能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它带有中性的色彩,不具有评判是非的标准。但是当一个人生的欲望过强时,死的恐怖就会随之加强,个体就会变得苛求完美,患得患失。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精神局面,我们应该保持适度的欲望,降低对自我的要求,达到情绪的稳定和平衡。其三,顺应生的欲望,按照正常人的生活节奏去行动。某些强迫症患者为了尽快走向康复,不顾生活实际,每天把生活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不让自己有任何的喘息之机。实际上这种做法违背了“劳逸结合”的原则,不利于病症的康复。我们认为,所谓“顺应生的欲望”去行动不过是让患者跟随欲望的牵引,自动自发地去做一些事情。这就好比墙上的爬山虎一样,没有外界的规划和指引,也没有强迫与苛求,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自由而不受限制地生长。

[if !supportLists]八、[endif]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顺应这些规律去做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规律,必然遭致失败的命运的。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需要我们做到如下几点:其一,把握适度的原则。《百喻经》上面曾经记录了一个“愚人食盐”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愚人去朋友家里做客,他嫌饭菜没有味道,主人就马上添加了一些盐,顿时觉得美味无比。他暗地里寻思,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一点盐就如此鲜美,何况再多些呢?这个愚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后来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盐本身是个好东西,但是吃多了反而就不好了。对于强迫症患者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行为做一遍不会构成症状,但是没完没了地做就可能演变成强迫行为;一个念头分析那么一两下不会构成症状,但是不停地思考分析往往可能变为强迫性思维;同样一句客套话,如果我们反复说,就会让别人感觉很别扭,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我们反复问,就会让别人很反感。所以把握适度的原则,承受痛苦为所当为,不去轻易踏破症状的底线,才能更好走出强迫症。其二,重视过程,淡化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该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的名次和好的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个体不同的行为方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更加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贯通;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从该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如果凡事只是定位在好的结果上不仅无助于问题的结果,反而会增加内在的焦虑感,如果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上,重视过程,个体不仅不会感觉焦虑不安,反而更有利于自我的成长。其三,重视经验的积累,戒骄戒躁。我们在从事任何的工作,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一种戒骄戒躁的心态,倘若不顾实际,一味追求高效率、高标准,不仅达不到预期,还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古寓言中“拔苗助长”的故事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if !supportLists]九、[endif]其它方面。

上述八点是我们在实践“顺应自然”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顺应自然”与“为所当为”的协同性。顺应自然的态度并不仅仅是说对自己的症状接纳包容,还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为所当为”可以说是对顺应自然的治疗原则的充实和补充。我们认为,改变神经症的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症状的消失淡化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这就导致一个艰难的局面发生:接纳症状了,症状依然在;承受痛苦了,痛苦感依然在。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一种接纳和容忍的态度,继续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有意义、能够见效的事情上。只有这样长期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带着痛苦感继续生活,才能逐步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才能逐步建立起走出症状的信心。

②“顺应自然”要与改变认知相结合。有的患者可能是认知的错误导致无法做到顺其自然,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调整他们的认知模式。比如有的患者难以理解脑袋中出现的各种可怕念头,他们认为只要想了什么就往往会发生什么。通过认知的梳理让患者逐步明白念头只是念头,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念头的发生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他们就会逐步放下对念头的执着,慢慢做到顺其自然。

③“顺应自然”要与药物相结合。有的神经症患者由于心理的冲突导致了强烈的痛苦感受,患者根本无法安静下来与咨询师进行交流,这时将再多的“顺应自然”也无济于事。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建议其一边服用药物,一边进行森田式治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7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496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64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07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0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7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9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8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704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3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3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8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3评论 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