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1 海战思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已过时,孙连城与PIP,科普的三个境界,报复心理也有好处

罗辑思维【海战思维】

《帝国定型》“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这是一种海洋思维模式的结果,那和它对应的就是陆地思维模式。今天我们就继续谈战争中的海战思维和陆战思维。

现在我们中国海军的建设正在加速,但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大陆民族要想走向海洋,那可不只是投资造军舰,我们还得从无到有的培养和积累一种海战思维。

陆地国家在水上作战,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例子,就是当年曹操在赤壁犯的那个错误:他们觉得水战和陆战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通过船把士兵投放到战场,所以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是让船像陆地,所以曹操才愚蠢地把船连在一起,中了连环计,这就给了周瑜火攻的机会。

这不只是中国人,世界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588年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是一场著名的海战。当时西班牙无敌舰队三万人,英国舰队有一万五千人,这是绝对的兵力优势,所以西班牙人觉得自己稳操胜券。

但是这个数字是架不住细看的,因为西班牙军队中陆军和海军的比例是3:1;而英国舰队正好倒过来,陆军和海军的比例是1:3。所以西班牙人主要的士兵是陆军,但是你说西班牙人那三分之一的海军是什么呢?他们是海军,但是他们的身份是船奴,就是划桨的,打仗主要是靠船上的陆军。你看,西班牙人所谓的无敌舰队,其实仅仅是代步工具而已,本质上还是陆军。但是英国,有大量驾船技艺非常娴熟的水手

所以开战之后,双方的行为模式就不一样,西班牙人总想用钩子把英国船给拉过来,让自己的士兵跳到英国船上去杀人。而英国人才不会这样,我要用的就是船的灵活性,所以在波涛中操纵船只,反复穿行,主要是靠船上的火炮来杀伤敌人

所以当时有目击者说,西班牙船上是血流成河,很多聚集在甲板上等着冲上英国船的西班牙陆军,就成了活靶子,当然死伤惨重

好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摧毁之后,大家算是知道了,海军不是把士兵弄上船就行了,海军有自己独特的作战方式。但是大家还是不明白一件事,就是没有海军的支持,陆地上的陆军是无法单独抗衡海军的优势的。英国人后来正是靠着这种海军的优势,击败了陆地强国法国,最后夺得了世界霸权。

这是怎么回事,你海军再厉害,不是只能在海上吗?

关键看海军和陆军配合起来,它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那就要看英国和法国之间著名的那一场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不是发生在欧洲,而是发生在北美。当时法国在北美也有大量的殖民地,后来我们知道的路易斯安那州,现在美国的一个州,其实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

那法国当然也有机会像大英帝国那样有世界霸权,关键一战就是英法七年战争,准确地说是1756年到1763年。在这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把海军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法国败得很惨。

那观察这七年战争我们看得出来,海上力量面对陆上力量,它有很多优势,我们说几点。

第一点,当时没有铁路,在陆上行军比在海上军舰航行,那是又慢又贵;而且陆军行军很难保密,往往敌方的侦察人员很容易就发现你了。但是海上航行保密性非常高,你看就算是到了今天,技术发达了,但是在海上找到敌人的舰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历史上,海军一直就可以静悄悄地实施机动,不动声色地靠近敌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打仗离不开各种弹药物资的补剂。英国海军强大,所以就可以确保它的陆军随时随地得到充分地补剂。同时英国海军还可以切断法国陆军的补剂,那在北美的法国军队实际上被切断了和欧洲的联系,这个仗还怎么打呢?

第三点,因为英军有海上的优势,所以它在北美陆军的数量其实不多,但是可以在海军的支持下主动选择攻击地点,法军只能被动应战,这是多大的优势。你想,当需要转移作战地点的时候,英军一转脸上船了,轻松地从海上到达;法军只能在陆地上艰苦地长途跋涉,所以法国人一直忍饥挨饿,被动地固守一些防线,那可不就是处处挨打嘛。

所以七年战争的结果是,英国人夺得了加拿大,完全控制了印度,大英帝国的基业从此建成。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海战和陆战的根本区别了。

陆军作战的目标,是要争夺资源和关键要地;海军作战的目标是让海洋为我和我的盟友开放,同时对敌人封闭,提升我军的机动能力,打击敌人的机动能力。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有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前后打了一个月,结果是中方伤亡5万人,日军伤亡2万人。中国军队的伤亡要大得多,但是仍然算是胜利,为啥?因为我们达到了抢占关键地盘的目的。

但是海洋就不一样,它没有什么地盘可言,甚至也没有任何地形可以利用,那双方抢的是什么呢?

是制海权。消灭对方的舰队,当然是抢制海权的一种方式了,但是让对方失去机动性和灵活性也是一种方式。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当时德国海军实力并不差,但还是被英国舰队封锁在港口里面,丧失了机动性。到了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国人觉得陆地战太苦了,陷入了僵持,最好能在海上想想办法,看能不能突破英国人的封锁。

到了1916年的5月份,德国和英国的主力舰队在海上遭遇,结果英国舰队损失了11万吨的船,德国舰队损失了6万吨;英军6000多人阵亡,德国2000多人阵亡。怎么样,谁败了?

答案是,德国的战果虽然大于英国,但是此后德国的舰队再也不敢冒险了,不敢出击了。

按照马汉在《海权论》里面的理论,德国海军变成了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着的舰队,德国在战略上是一败涂地,为啥?因为丧失了能动性。

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就冷嘲热讽地说,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监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监狱中。这个比方很绝妙,你丧失了机动性,你有再多的资源,哪怕你打赢了一两场仗,都没有用。

从海军的作战方式和它的优势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启发。

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大,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像有固定地形的陆地,越来越像风急浪高的海洋。所以这个时候海战思维,或者说海洋思维,对我们这代人就非常重要。

这个思维转换其实不容易,它需要我们从静态到动态,从攻城掠地转向取势优先,从重视存量转向重视增量,从追求收益本身转向追求产生收益的机制等等。

我们举个例子,在拥有资源和保持灵活性之间,你通常会怎么选呢?

要知道,资源只会让你暂时有优势,但是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你暂时的优势地位随时都有可能不再是优势,甚至会压灭你的灵活性、创造性,这些真正让你长期存活的火种。

我创业三年,最近才突然明白,一家公司的使命是啥?

不是像他们说的,什么做一个好产品,打造一个好服务,也不是为了赚钱、为了上市,那些都是结果。创业公司的使命是打造出一种适应能力,一个建立在组织合作基础上的,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创造价值的适应能力,这是海战思维对我的启发。


王煜全  全球科技新闻 |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已过时

(并不完全同意,至少在中国这种吴敬琏先生所描述的打麻将还要看你牌的经济环境下,不太实用。不过王煜全提的是全球布局,这就有出路,只不过是曲线救国。)

一、本届巴菲特大会的亮点

巴菲特盛赞亚马逊,承认没有购买亚马逊是个愚蠢的错误。但实际上,亚马逊当年确实并没有展现出必胜的王者气象。

今年3月,亚马逊公布年报的同时,惯例性公布了创始人贝索斯对所有股东的公开信。这是亚马逊的传统,于是有人拿出20年前(1997年)贝索斯的公开信与今年的进行了对比。1997年亚马逊收入仅几亿,零利润,巨额亏损,竞争者众多。20年后的今天,亚马逊在美国电商中突出重围、一枝独秀。

如果按巴菲特的经营哲学继续经营30年,他的水平可能远远不如过去30年的成绩。因为巴菲特过去赖以成功的投资哲学不再适用于未来。

二、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四大问题

第一,不了解科技对产业变革的冲击作用。

尤其体现在巴菲特对没有投资亚马逊的解释,他认为自己错在觉得投资亚马逊太过长线,并低估了它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没能认识到亚马逊团队优秀的执行力。

实际上,即使不是亚马逊,也一定会有别的电商公司胜出并改变零售的格局。因为电商是大趋势,巴菲特错过的并不只是亚马逊,而是整个电商、整个产业的改写。

第二,因为不了解技术,所以投资哲学是静态的。

巴菲特的核心是价值投资,即找到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巴菲特回忆:“查理芒格给我的建议很简单,该用普通的价格买进很好的企业。”

巴菲特关心的是相对静态的价值 ,而没有考虑成长性,这在过去跨国企业打天下的时代是可行的,因为跨国企业基本能够持续垄断,但在科技带来的颠覆性创新越来越多的时代就不再适合了,因为静态价值巨大的企业最容易成为新兴企业的攻击目标 ,例如:历史没那么悠久的IBM已经受到了众多挑战;Under Armour携科技之力对耐克、阿迪达斯进行冲击;可口可乐这类传统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受到用科技改善饮料的科技企业的冲击。

此时,考虑到新兴科技企业的成长性,投资哲学应该是用较高的价格买进成长性很好的企业,例如李嘉诚在2008年价格已经很高的时候依然投资Facebook,2012年Facebook上市,李嘉诚赚了几十倍。

第三,不愿意承担风险。

科技带来高成长,也带来高回报,要勇于冒险;而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不冒险,耐心等待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这个时代不冒险是不行的,机会需要积极争取。巴菲特是一个相对稳健型、保守型的投资者;而另一位投资人孙正义的失败明显比巴菲特多,但格局也大得多,例如:孙正义当初投资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损失惨重,但他投资阿里巴巴带来的回报大大超过了当初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投资布局;他预见手机产业的兴起,打造了日本软银;预见机器人兴起,又开始打造软银机器人公司……

第四,不做产业布局。因为不了解科技,所以不懂产业变革。

巴菲特还提到他不看产业,其实产业协同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必须理解新兴产业。孙正义的产业布局思想无疑更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而巴菲特相对而言,因为不做产业布局,所以投资的都是传统行业(往往遭受新兴产业攻击),或者最多是高科技公司里的巨头(已经相对落后)。

三、巴菲特时代结束了

巴菲特的成功来源于他的范式符合当年的特征,但是《拜杜法案》激活了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创新企业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主导者,也造成了投资模式、投资范式的变革。巴菲特如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最擅长的人,但时代交替时容易落伍,只要我们知道自己落伍了并启用属于新时代的人,还是可以跟上时代潮流。

我的总结:巴菲特时代结束了,孙正义的投资哲学正当时。新时代的投资理念有四点—— 理解科技、重视成长、承担风险、布局产业

希望中国不要总向过去的投资人学习,而是能出现我们自己的、面向未来的投资人。

王煜全,前沿侦察第332天。


吴军  第212封信丨当你的身边出现了孙连城怎么办?谈谈PIP

前一阵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叫《人民的名义》,剧中光明区区长孙连城这个角色颇有些意思,他不求升迁,也不贪腐,被作为“懒政”的代表。

但是也有人看了小说的原文后为他叫屈,因为在小说里他有一段反驳剧中的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话,大意是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因为没有政治资源才没有被给予机会。这一段话也引起了大家在网上的热议。

孙连城这样的人在工作中非常多,我们只要环顾一下周围就可以了。事实上,在美国这也是公司里的普遍现象,以至于申请管理层工作的人在面试时可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同事(下属)不努力工作怎么办?”

孙连城这样的人在公司里有下面一个或者几个特点:

1. 在其位不谋其政,凡事一问三不知,也就是电视剧里讲的懒政;

2. 被交待任务的时候并不表示反对,但是等到交账的时候却不能按要求完成;

3. 对于安排下来的任务敷衍对待,比如电视剧中所演的叫他改进信访窗口,他买了几把小凳子应付了事;

4. 业务能力欠缺,无法达到预期;

5. 职业上不求发展,得过且过,孙连城不打算升官,天天看星星就是很好的例证。工作中常常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最后酿成大祸。

这种人在单位里,要说他犯了什么了不得的过错,倒也没有,但是危害却不小,至少有这样几方面:

1. 常常成为一个集体里(项目中)掉链子的一环,他的不作为会危害到整个组织;

2. 对集体的士气有很坏的影响。通常这样的人不是新员工、低层级员工,而是老员工、中层员工或者干部。他们向年轻员工传递了一种非常不健康的企业文化;

3. 常常隐瞒遮盖小问题,能糊弄一天是一天,最后等到问题被发现时就难以修复了;

4. 占着位置不作为,耽误了整个集体的发展机会。

对这种人怎么办呢?先要分析一下这些人懒政的作风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在管理上通常可以根据能力和积极性两个维度把人分为四类,他们分别是:

第一类:能力低,积极性低。

第二类:能力低,积极性高。

第三类:能力高,积极性低。

第四类:能力高,积极性高。

不同人要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每一种典型的人群都是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刚入职的年轻人,他们是否属于第一类呢?很多人这么认为,其实不是,他们属于第二类,积极性高,但能力不足。第一类人的典型代表恰恰是那些在单位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懒政的人。我们就先说说这类人是怎样形成的。

通常来讲,除非一个单位是领导一手遮天,任人唯亲,只招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否则,刚招进来的人不可能积极性低。但是,作为新人毕竟业务不熟悉,因此他们常常想做事情,但是又诚惶诚恐,生怕把事情给做坏了。对于这种人,如果善于引导和培养,他们很快就能熟悉业务,成为能力高,同时积极性也高的人。但是,如果不善于培养,他们很快就没有积极性了,于是就成为了单位里最不想要的第一类人了。

当一个人在单位里时间长了,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通常业务能力会比较强,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遇到新的挑战,就会产生厌倦感,很容易从能力高,积极性高的人,蜕变为能力高,积极性低的人。之后再随着单位业务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由于积极性不高,他们就难以掌握新的技能,很快会再次蜕变为能力低,积极性低的第一类人。

也就是说能力低同时积极性低的员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能成长起来,另一个是曾经干得不错,但是后来蜕变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城就是后面这种人。对于前一种人,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一次机会加以培养,因为他们从一进单位就没有在业务上有所进步,单位和领导有很大的责任。具体培养的方法我在后面会讲。

对于孙连城这种人就比较麻烦了,一方面他们常常有功劳,因此不服管,如果领导指出他们最近不作为,他们会摆老资格,讲过去的功劳,埋怨单位对他们不重视,等等,孙连城在顶撞达康书记讲的那一番话,“我孙连城在光明区一干就是二十年,我懒政?光明区为什么GDP全市第一?我兢兢业业二十年,连个区委书记都不让我当……”,就是这种想法。光明区GDP全市第一,是他过去的功劳,但是掩盖不了他不作为的事实。如果一个单位所有的人都像孙连城这样躺在功劳簿上,那么事业就不用发展了。

对于这种人,也要给予一次机会,但是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辅导是没有用的,他们关键的问题在态度上,态度端正了,业务水平就能自己提高。当然,在单位里光教育大家端正态度是没有用的。对于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调离他们原来的岗位,如果他们还想在单位里继续发展,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诚惶诚恐起来,这时他的潜能会激发,然后单位应该承诺他们一旦做出业绩,还会受到提拔。当然,如果他们已经变得懒惰,调岗后工作态度不见好转,那么这种人就不应该再留了。

对于能力高,积极性高的人,一个单位要维持他们这样双高的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如果想让他们的能力还能继续提高,积极性还能保持,就需要提拔他们了。如果发现他们的能力已经不能承担新的任务,就需要及时对他们进行业务培养,以免他们几次失败后心灰意冷,变成积极性不高的人。

最后,聊一聊如何帮助那些能力低,积极性也低,而且从来就没有高过的员工,这些人常常是绩效考评中的末位人群。一些公司对他们听之任之,一些公司对他们直接劝退。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对他们听之任之,他们的悲观情绪会像毒素一样在单位里蔓延。如果直接劝退,则显得对员工过于刻薄。

因此,一般比较好的办法是对他们集中实施被称为“表现提升计划”(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简称PIP)的集中管理。进入这个计划的人,需要在定期内(一般是一个季度到半年),改进绩效表现。

当然,从经理到人力资源部门对他们要有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对于进入PIP的员工,首先要针对他们的问题制定特别的辅导,这既包括提升业务水平的训练,也包括对工作态度和时间管理水平的监督。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在管理上会有相应的措施。不过,对于这一类人,下面四条措施是普遍适用的:

1. 加强PIP员工的时间管理。虽然上下班时间比较灵活,但是绩效不好的员工常常占这个便宜,晚来早走,中间溜号,因此,对于这些员工要严格考勤;

2. 制定周计划并监督实行。PIP员工要在周一制定一周的工作计划,并且发给经理,经理要在周末和PIP员工面谈,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3. 1对1的专业辅导,这件事可以由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或者经理委托一个绩效好的资深员工进行;

4. 多给PIP员工介绍他们自己工作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我之前在Google学习了这种管理方式,在腾讯施行过,效果很好。很多经理讲,想不到某某(进入PIP的)员工还有这样大的潜能。很多人从低绩效的行列一下跃入高绩效行列。因此,给这些员工一次机会很重要,很多人过去只是不知道如何做事,并非本心就是想懒政。对于在PIP中依然不能改进的员工,这时再劝退,也算仁至义尽了,对单位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当然,也有个别员工一听说自己进入PIP,马上就辞职了。这样也省去单位一些麻烦。

在一个好的单位,要同时做好奖惩。没有惩罚机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懒政,最后大家发现身边都是孙连城这样的人。


相比台湾版的封面,我还是比较喜欢原来那个

万维钢  日课186|科普的三个境界

你好!我的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在台湾出版了,本文就是这本书台湾版的自序,其中要说的道理,我也希望和你分享。

《万万没想到》是我的平生第一本书,它说的是怎么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这本书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卖出将近二十万册,读者给打了高分,获得了很多奖项,书中内容经常被人引用。大陆之外,它已经在韩国翻译出版,现在又出了台湾版,而且英文版也在准备之中。我收到好多读者的热情鼓励,受宠若惊。

可以说一个科学作者所能够期待的东西,《万万没想到》都得到了。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特别幸运 —— 我赶上了一个科学可以流行的时代。

我就想用这个机会,分享一点我对中文世界科学写作的看法和心得,顺便也向台湾读者介绍一下大陆这边的青年思潮。

大陆传统上,科学写作这个工作叫做“科普” —— 向公众“普及”科学。“科普”,似乎是作者居高临下的态度 —— 这个知识太高级了你不懂,我给你讲讲,让知识落地,让科学流传 —— 就好像老师讲课甚至牧师布道一样。在内容匮乏的时代这个姿态也许可以,而现在则不行。电影、电视、游戏、社交网络这些东西早就占领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现在连读书的人都很少,又有多少人会去读一本科普书呢?

让科学流行,到底是为了对科学好呢,还是为了对读者好?难道读科普书是一项公益活动吗?

我认为科学写作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读者。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用、也是最有趣的内容。读科普书应该纯粹是为了自己,那些不读科普书的人亏大了。

我甚至认为,“科普”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容分类 —— 未来所有值得让人读的文章都应该与科学有关。科学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

以我之见,当前的“科普”,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科学知识。有些科学知识可以破除迷信,比如“鬼火其实是磷火”。有些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某某东西致癌或者不致癌,中式坐月子法到底好不好。还有些科学知识纯属谈资,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学多才,比如说太阳系到底有九大行星还是八大行星,其中的历史掌故。这些知识,是晚报和中学生读物中的流行内容。

不过让我说的话,这些内容统统不值得专门写文章。它们最多只适合给文章做个边角素材,平时应该以什么百科的形式放在网上,谁想了解就用搜索引擎直达。读者之所以觉得科普文章没意思,就是因为这样的科普文章的确没意思。

第二境界是科学思想。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知识只是一点,思想则是包含这一点的前因后果,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套方法论。比如说,你告诉我蜜蜂传递信息是靠跳舞,这只是一个知识 —— 我拿它有什么用呢?但如果你告诉我蜜蜂的群体决策机制 —— 怎么侦查,怎么交换信息,怎么投票表决,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跟人类的决策方式怎么对比 —— 那这篇文章就很有意思了。读者从文章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多少条知识,更是思维的乐趣。

而且思想可以借鉴,可以类比,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跟别的思想组合。思想可以让人成长,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大陆青年中有个流行词叫“三观”,说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普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帮人“正三观”。一个人如果掌握很多科学思想,他就对这个世界有个正确的看法,就能过好这一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追求。

第三境界是科学本身。现代科学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家距离公众越来越远,这对双方都不好。你说一句“某某欧洲顶尖科学家、某某委员会认为转基因食品无害”,公众就能相信转基因食品无害吗?你说一句“建这个加速器有可能带来重大物理发现,这事关大国荣誉”,公众就愿意国家给你拨款吗?

有些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认为公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仰望科学,其实公众不敌视科学就不错了。想要取得公众同情,你必须把科学本身的逻辑解释清楚,让人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判断。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难,但是非常非常值得做。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人,也的确有必要了解那些科学家都在干什么 —— 他们干的事儿实在太有意思了。有好奇心的人不可能不关心真实世界的大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是科学家们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的种种心思和算计,实在令人赞叹。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早就到了第二和第三境界。《纽约客》如果有篇文章是讲“时间感”的散文,其中必定会引用现代理论物理学。《哈佛商业评论》如果有篇文章讲团队管理,其中必定会提到一项最近发表的学术研究。《大西洋月刊》如果有篇文章讲一位新晋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必定会非常详细地讲解他的理论在学术圈内部的种种争议。

你甚至可以说,美国其实没有科普文章 —— 因为所有文章都是科普文章。

这种水平的文章在中文世界太少了,但是读者很需要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说我感到特别幸运。我做的事就是用适合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写第二和第三境界的文章。

目前在大陆,响应时代需要的科学作者还有不少,比如“罗辑思维”和“果壳网”这些新媒体中,就有好多高手。

而且大陆读者的眼光也越来越高。现在消费升级,新兴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对传统的杂文、尤其是什么“唯美散文”、“心灵鸡汤”之类不屑一顾,要求文章必须有“干货”和“猛料” —— 你的内容必须对我真有用,得有过硬的研究结果支持,最好还新奇有趣。 (实用主义盛行)

这就对“科学写作”这门技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一直都在演练这门手艺。我想用最好的方式,把最好的内容带给读者。

感谢你阅读这本书!  


报复心理也有意料之外的好处?

报复两个字听上去很可怕,但要知道,几乎从人类诞生在地球上开始,报复就已经变成我们行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有多少文学作品都是和报复、复仇有关的。而且,报复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危险的。那么为什么这种看似毁灭性的行为,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进化过程中呢?BBC网站最近有篇文章,综述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首先引用了一项研究,这个研究发表在今年3月出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作者是两位美国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他们为了弄清楚人为什么会有报复心理,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他们发现,那些被侵犯,或者被社会拒绝的人,会有情感上的疼痛,这个时候他们大脑和疼痛相关联的区域十分活跃。但是如果有机会复仇,疼痛很快就会被快乐取代,甚至还会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而受到挑衅的人会有报复的行为,正是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快乐。所以说,报复真有可能是甜蜜的。而且,这个研究发现,不仅报复心理会给人带来愉悦,人们报复也完全是因为他们预感到这样做会高兴

但目前来看,这只是一种短期效果,报复之后的几天或者几周之内,人会有什么感受还不是很清楚。但两个人没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寻求报复的人,只能得到一时的愉悦,这种愉悦是很短暂的。所以说,一旦真的实施了报复,可能你的自我感受会比刚开始报复时要糟糕很多。因为它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结果。

其次,报复心理之所以在人类进化中一直存在,可能是因为它能起到某种威慑作用

迈阿密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迈克尔·麦卡洛,花了10多年的时间研究报复和宽恕心理。他认为,报复心理的主要目的是起威慑作用,这种威慑明显对于人类的生存是有好处的。也就是说,报复心理的存在是合理的,它保护我们的祖祖辈辈不那么容易受到侵犯。比如在监狱,如果惹了不该惹的人,肯定是要被报复的。反过来看,如果大家都知道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再想找你麻烦的时候,其他人就要三思而后行了。甚至你不付出行动,只要嘴上说你会报复,也能有震慑的作用。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报复心理的目的其实就是制止伤害,但研究者强调,这不是在鼓励人们有报复心理。研究的目的是想说明,报复心理不是残缺心灵的产物,进而帮助人们减少他们报复的欲望

当然,就算有些人有了报复的心理,但不见得都会实施报复的行为

一项发布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报复的想法给男人带来的愉悦感更强。当看到欺骗自己的人被电击之后,男性实验对象大脑的奖励回路比女性更活跃。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发现,那些有特定人格类型的人在被排斥之后更容易有暴力行为,某些人对此敏感度很高,另一些则不是。

文章说,不用担心人类会沦为复仇欲望的奴隶。并不是所有被排斥的高敏感的人都有暴力倾向,有些人会通过其他的方法进行发泄。

除此之外,容易采取报复性攻击的人,可以学习处理情感爆发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够抑制自己实施报复的人,大脑外侧额叶皮层被激活了,这一区域对推理和抑制冲动行为很重要。换句话说,人类已经进化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脑区域来抑制冲动,而不是只有报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角沃伦·巴菲特。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是全球...
    惜她阅读 3,974评论 1 16
  • 故事1 荒谬的发财梦 一年级放学之后,巴菲特最经常去的是罗素家,坐在门前的走廊上,看着门前那条大街上的车流,过来一...
    Sting阅读 2,884评论 0 15
  • 在屋里正读书的我,透过窗看到雪自然也是十分欣喜的,即便它没有那么大,不足以在外面站三两分钟就可以白头,不足以...
    丑丑丑坚果阅读 262评论 2 2
  • 大约在一年前 我在店里喝咖啡 为客人做松饼奶茶 写了这么一个个小故事 是我们咖啡店的梦想青春爱情 幻想着有那么一个...
    丽丽曾阅读 202评论 0 0
  • 累的时候, 你学会了休息。 饿的时候, 你学会了吃饭。 想念家人的时候, 你学会了思念……
    小剧在成长阅读 175评论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