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夏季,季羡林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毕业即失业”。看到这儿,我笑了,“当时”即“现世”。社会在进步,矛盾却是一直存在。不同的是,现在毕业生一抓一大把,而真正拿的上台面的,竟是少数。
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不谙世事,埋头苦学。终究逃不过家族的牵绊,须觅得一份稳定工作,以维持生计。1934年秋,季羡林接受母校——济南高中的聘请,成为一名国学教员。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凡事都要小心翼翼,既要搞好人际关系,又要努力提升业务水平。
所教科目和专业不符也就罢了,明明知道“老人”“欺生”,还是要憋着一股劲,把三个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一点点啃下来;明明不是跟风八卦之人,却还要为了保住“铁饭碗”,假装“站队”。只是校长看走了眼,高学历的人,骨子里的多少都带着读书人的傲骨。一句评语“你很安静”,只有身处其中的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味。难怪当时的季羡林一次次“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一场。”
我很惊讶,时隔八十余年,公立学校的这些钻营之事,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多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待遇优厚,工作清闲,还能干什么?闲来无事,不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就是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正是有这“铁饭碗”做靠山,所以没有后顾之忧,不必为“三斗米折腰”。发不了大财,也富足有余,打打麻将,说说闲话,慢慢地熬,熬到脸上的皮越来越厚,什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事都干得出来,真是跳梁小丑一般。
初出茅庐的季羡林就亲自参演了一出闹剧。一个不善钻营的老师,没有按时收到学校发放的聘书,便已明白其中的道道,主动找校长辞职。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校长还是要摆副“惜才”的样子,率领亲信,多次“诚恳”挽留,声泪俱下,言辞恳切,甚至还要与之共进退。表演技艺高超,连一旁观看的季羡林也被校长的真挚态度所打动,成为“帮凶”,加入到表演团队之中。只是,一真一假,傻小子不明就里。那位老师为人厚道,却看得明白。终还是卷铺盖走人。
钱钟书有段话,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己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
江湖险恶,小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