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号,距离我在1月1号朝气蓬勃地写完二十岁的总结仅仅过去了五天,就又开始陷入了新一轮的慌乱、纠结、困顿中。
傍晚从图书馆回来,看到舍友比自己快的作业进度,回想起这一天自己的低效率(作业与给自己定的任务都只完成了一半),挫败感、沮丧顿时肆虐全身。接着,这样的场面又开始出现:翻箱倒柜式地搜刮出零食,先是尚存理性吃下的水果,索然寡味地看着电脑中放着的视频,空虚、无助,思考了几秒钟后,情绪立刻吞没了自我的约束与要求,“去他的减肥,我现在只想吃”“不管了,吃了再说,大不了明天少吃”拿出芝麻粉、饼干接着咀嚼。并没有品尝到多美的滋味,只是吃的行为让自己得到了些许安慰。饼干尚有一半还在嘴里,另一块已经塞了进来,很快,一包饼干迅速被解决。望着箱里的水果毫无欲望,脑海中闪现出前几天朋友圈中对烤冷面的安利,多巴胺的旺盛让我将“减五斤就吃烤冷面”的flag迅速抛却,打开外卖软件下单了一份烤冷面,“就这一次破个例,明天开始狠狠减肥”。
然后,继续投入空洞的视频中,带着愈加空洞的脑子。
1
手机铃声响了,以为是外卖,“喂。”“喂,你好,是俞雯丹同学吗?”“嗯……我是”一脸懵逼地听下去,“你预订了六点半的心理咨询,现在已经快七点了,你是不方便过来吗”记忆将我拉回年前的心理咨询预订,“哦哦,不好意思,我忘记时间了,我我马上过来。”挂完电话立马朝心理室奔去,“呵,明明是不上心啊”内心嘟囔了几句,然后带着这种颓废、丧气的状态,打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
咨询的老师身穿紫红毛衣与紧身的吊带裙,目光温和,她先让我填了一份信息表,并告诉知我由于我的迟到,咨询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了。“嗯……好的。”
“你想来咨询什么问题呢?”
“就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焦虑问题吧,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有当下,而且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有暴饮暴食的习惯,这学期在调整也有改善,但有时候还是会出现。”
“什么时候会出现情绪不好的时候呢”
“就挺多的,生活里的很多琐碎的事情”
“比如呢?”
“比如寝室里他们在谈论家庭的和谐的时候,我就经常插不上话”(这其实并不是真实的感受,我不知道当时我为何说出来与心结和事实差的很多的话。但这个问题,确实曾经困扰过我很久,现在其实也一直隐隐作痛)
然后我说起了复杂的家庭情况、儿时的经历、缺乏安全感、对父亲恨又不能恨复杂的心态,情不自禁地落泪,委屈、辛酸在那瞬间爆发。
“所以你内心是很渴望家的温馨的。”
“所以现在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关键的是你要从你妈妈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比如女孩子在外面不要喝太多酒”
“你要想未来你的孩子,你想让他过上怎样的生活”
“刚刚你写字的时候我观察了你一下,你的手指都是细的,我觉得你是能瘦的。你妈妈胖不胖。”
“我觉得我真的无法想象,去信任一个男人的感觉。”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喜欢的人呀!”老师温和地拉长声音,笑道。“你想想你妈妈以前不是也有喜欢的、在一起的对象吗?
”“你只有把自己活得漂亮了,阳光积极,才会去吸引到同样有这些特质的男生呀。不要总活在阴影与消极里。
”
“我建议你去列一些计划,然后去做你的目标。”
“但是有时候真的会被周围的一些琐碎干扰...会很烦恼...”
她笑着摇了摇头,“不想做的理由有千万条,想做的只有一条,就是,我要做!”她左手弯曲,右手伸长搭在左小臂上,作成直直的前进状。
在我倾诉、甚至哭诉的时候,老师都是默默的倾听着,观察着,有时会递上餐巾纸,在我说完一段后,她会缓缓地说出想法、做法,简洁的语言,克制理性,也得到了指引。她说的道理其实心里都懂,但化为长期的行动来消除内心的困顿,对这几年的我,似乎真的很难。聊完也并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这位老师身上散发的自信、活力与魅力,从眼角纹看的出她已上了年纪,但身材与姿态、谈吐,极为优雅,印象十分深刻。P:也是第一次在陌生人面前如此敞开心扉的说自己最大的心结与烦扰。
2
年少轻狂、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热血孩子时刻,最讨厌不努力学习、沉迷游戏、聊天的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心气很高或者说,更确切的是,清高。满心觉得不奋斗的青春有何意义,当时的我,从不觉得我会变成那样的人。而对比现在的我,真的在繁琐细微的事情中磨尽了斗志。那时的我,有着让我骄傲的资本:成绩。年级排名至少也在三四十位(尽管那个时候对这样的位次是十分不满意的)初三时稳步在年段前二十位次甚至更高。那时满心的,也只有学习。那时候经历了知晓父母离婚、妈妈的男朋友(我的排斥)、妈妈生病需要人照顾又不得不求助于他(憎恶自己无能)最牵挂的成绩的停滞不前,可那时,所谓的琐事从未萦绕于心头很久,会在痛苦过后将目标、重心立刻转移到依靠成绩改变自身与家庭命运的主线上来,那时牢牢地将成绩作为脱离的出路,也花了很多的心思与精力,努力后的劳动甜果给我许多的自信与鼓励,然后会更加发奋投入到学习中,辛苦但充实、自豪的那几年。
曾坚信努力的意义,于是专注地投入。
和乃屯的对话让我陷入思考,在高中也一直怀念初中时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头,自高一开始似乎一直呈衰退状。回忆起我高中的学习生活,好像一开始,进入鲁中,我的注意力不再仅仅是学习,还有大家的穿戴,鞋子的品牌、衣服好不好看、家里有没有车、住的房子、大家的聊天内容,看的电影、动漫、电视剧,听的歌,很想融入集体,为了共同话题,强迫自己去看、去了解他们的喜好,而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状态蔓延了可能快一年,在迷失自我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因为想融入大家,获得存在感,所以不自觉地会做一些迎合的事,说迎合别人的话语,尽力想给别人留下幽默风趣的印象,说着完全违背苦痛内心的论调;一心一意地思考人际关系,而忽略了自己的渴求与欲望。蒋方舟曾说的“讨好型人格”,在这段岁月里显露无疑。
越想在别人心里得到存在感与话语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并且会陷入自我否定、消极的情绪中。因为在讨好别人的时候,内心深处往往是不情愿的,自己有着许多细碎的情绪还未处理,抛置一边,帮他人解决,说着并不走心的安慰,内心挣扎万分。结果往往只会是两败俱伤。即使在别人那里获得了希望留有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建立在牺牲部分自我上的,虚伪的东西长久不了,长久的只会是徘徊在真我与面具时的迷惘与沮丧。
费劲心思在别人那里讨得的些许存在感,远远没有自己奋斗搏出天地后的感受那般踏实、全身心的充实与畅快。
最可怕的是,那些年,我一直处在或深或浅这样偏离主轴的生活状态中,却并没有太多的察觉。因为什么?因为我表面的踏实勤恳足以欺骗外人的眼光,给老师、同学、长辈留下努力、勤奋的印象。扪心自问,高中三年,我真的没有尽全力(在最应该尽全力奋战大学的时代,我可能并没有认识到其严峻,活的迷惘)。繁琐的点点使整个人变得很浮躁,并且没有认真地进行自省与调节,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走向既定的高考命运。
3
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在于,一直活在想象的真实里,而并不是真实。
应该是初中荣耀中获得的骄傲而留下的隐患,那时,确实非常用功,坚毅、坚韧、专注,于是就把自己定义成永恒拥有这些珍贵品质的人,永远拥有那种真实的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上高中以后课程多而难,屡次的班级倒数位次将我的自信心打击得荡然无存,于是就开始建立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努力的意义可能在当下未能得到即时的体现,但它必然会在往后的岁月中回馈给你”“尽力而为”这类的毒鸡汤宽慰自己,亦是欺骗、麻痹自己。于是,就只是浅尝辄止地淡淡努力,畏畏缩缩地躲在舒适区内,不敢跨出区域去挑战自己,安于舒适区,乐意去背记文科类,而逐渐放弃了理科类的课程,惨淡收场。(可能说的稍微过了,那时还是有难题请教同学、老师的习惯,但因为数学、化学、物理三门实在难以都周全,喘息不了,就有所侧重,无奈地努力)最致命的是,当时被同学贴上的“努力踏实”标签的我,就真的沉浸在这样的“沾沾自喜”中,肯定自己的态度,把失败只单纯归结为能力、智商等自己无力改变的事实。
我不相信努力的意义了,因为觉得课程太难,自己这么努力了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接连经历了几次班级倒数前十,觉得自己已经无所谓了。但初中的骄傲还是隐隐作痛,于是选择最安全的方式:学校里还是照样努力:认真听讲和做作业,有难题也会钻研,实在顾不上了也开始放弃一些,起码在外人看起来我还是很励志的。只是没有目标地、漫无目的地努力着。其实当时也是清楚自己症结所在,但一直不愿去捅破这张窗户纸,畏缩地站在真相边缘,活在虚伪的阴影里,享受着不真实的快乐。
相信与不相信努力,从查询考试成绩的行动就能看出来。初中时代考完试会去期待结果,考试成绩揭晓时,会主动拉着同学去办公室找寻结果。而不相信,则是考完试不愿再去多想成绩,成绩揭晓后,也是完全被动地等老师要求单个谈话时才愿去面对。为什么?因为我已经从心里给自己判了死刑:你的理科成绩已经无可救药了,你做任何努力都没有意义了。带着这样的预判去学习,显然是严重缺乏持久动力支撑,而演变为一场长期的苦苦作秀。
现在再回想起来,觉得人的天性,或许就是会寻求心里的安全感。知道学习的不如意是自己偷懒的结果,但又不愿坚持去改正(第一次选考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是那段时间纠正了自我,发奋用功)。同时,开始被身边长辈们“考上211 985 考研的,出来找工作工资还不是这么写”类似的言论“成功”洗脑,然后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解脱:看嘛,就算努力了结果也不一定好。并且在舅舅阿姨出身二本院校、现在的日子照样风生水起的假象中获得了不安的消解。(记录下当时自己真实的内心,现在看到,真的很想捶死当时幼稚的自己。)
我,真的应该早点醒悟的。
4
活在想象的真实里的我,最容易得的,就是焦虑症。将想象中强大的自我时刻惦念在心上,却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朴实的哲理。心飘向云端,想飞往天空,脚却一直在地上,中部身体的拉伸、扭曲、变形,对应着好高却骛远、只想却不做的行为。一心往前,脚步却停滞不前,于是开始焦虑应该怎么办,然而始终没有迈出改变的步伐,所有的纠结挣扎都局限在内心戏里,于是乎,没有行为,只有想,只会越来越焦虑。
明明跟周围人没有什么不同,却因为想象的戏码深入骨髓,混淆了现实与想象,自我定位的不正确,而滋生出了“我跟她们不一样,我有目标,我也很努力”的沾沾自喜。
高三的同桌,与我恰恰相反,是一个特别真实的女生。她清楚自己所有的毛病、脾气,不会好高骛远,不会去做超出实际生活的想象,知道自己懒惰没有目标,所以也就只做着相对应的目标成绩,过得倒也自在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呼吸着的快乐。
而我,行为完全匹配不了野心,却活在虚无想象中,实现它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获得的快乐,是由意念控制、虚幻的、可以随时戳破的不稳定的快乐。
我真的,走错路了。
到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已经是2019年的大二了,但,也没有很晚。
真实,真实,是我最需要的冷静剂。不像以前那样畏缩、逃避问题,现在直面自己的许多问题:会懒散、会粗条、会心不在焉……意识到这些以后,也在学着去改掉这些毛病。
然而,其实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我对于未来生活目标何在,我的野心,我的欲望。
在开始能直面自我后,越来越能体会到,普通人跟成功人士的差距,就是在于坚毅,对一件事能投入多少、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多久,能执着内心渴望多久,这就是普通人与成功者的最大差别。
5
剖析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让自己拥有坚毅的品质,我真的好想重新拥有虽然活在象牙塔里,却对世界满怀热忱与欲望的单纯的冲动了。做一只像宋运辉那样的单细胞生物,执着地求知、丰富生命的维度。抱着“想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孜孜不倦地度过了大学四年,积累了无尽的知识,磨砺了坚韧不拔的秉性,所有的这些,都为他日后进入金州化工厂的成就进行了铺垫。他的执着、坚定的自我、奋斗是对当代关于嘲讽努力意义的所有言论的有力回击,任何时代,努力的意义和价值,一直活生生地不断被印证着。
我很钦佩辛芷蕾,这位被标签成“将野心和欲望写在脸上的女人”,她真的是我内心最向往、却也最不敢去付诸行动实现的模样。其实,将自己的诉求坦诚地展开来,尽管会与当下的人际、利益关系格格不入,或者被嘲讽、孤立甚至排挤,但只要有野心支撑走过漫漫长路,你将邂逅的,必然是更值得、更深厚的人际关系,包含友情、爱情。因为是真实的内在,吸引的必然也是真正欣赏你的人,而不用去做任何的矫饰。彼此坦率真实心灵的碰撞,更容易催发出深邃丰盈的维度。
目光放长远,心只需要知道,你会去到明亮开阔的地方,但活在的既然是当下,就需要全心全意地走好每一步台阶,脚踏实地,头顶蓝天,才能通往光亮。怀疑、痛苦的时候,拿出内心最深处期盼的场景,驱赶当下的黑暗,继续砥砺前行。
对于现在的我,最不能缺少的,是眼界。不要闭锁在自我界定的封闭空间内,不要展开太多内心独角戏,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自我,去看书看优秀电影听广播聆听身边人的故事,在这些看似与当下烦恼无直接相关益处的故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打开眼界的同时,会深觉自己的渺小与微弱,也就不会把眼前的困境看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取而代之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世界的热爱,探究世界的热情,与新鲜的、优秀的人事接触、交流,自我也在与外界的触碰中变得更为宽阔而柔软,找寻可以燃烧生命之光的所有热忱,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找到自己于世界中的独一无二之处,然后守护独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自己的那份珍贵。尽可能地在短暂的一生中去表达自我,尤其是在青春岁月里,尽情自由地表达出所思所悟所爱,在允许的社会规范内,肆意洒脱地去创造,去奔赴,去远方,去表达。韶华易逝,不要到中年后感叹蹉跎岁月。
那就始终不渝地向你的目标前进吧!就是干!孤独落寞时,找找家人、朋友倾诉,在有限的互联网资源中搜寻更多有关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不想庸碌,渴望比肩于更广阔绮丽的世界,渴望丰盈坚实的人生,征途注定漫长,这也是所有欲望成功的人必然要承受的,若不想做上人,就不要无病呻吟底层普通生活的无聊;若想给自己争口气,那就安安心心地匍匐着,终究会苦尽甘来,天朗气清。
最重要的是,你还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