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 岳 英
——说五六十年代的岳英街
晓 丹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阳市,若从公园路进飞山街,才走上三四十米就能见到一巷口呈现在眼前,进到巷里就是岳英街了。小巷狭窄,有的地方逼仄得只容一辆人力车通过。它从飞山街下段开始,南北走向,蜿蜒曲折一直通到公园北路,全程一公里有余。
这岳英街得名于巷内的岳英小学。始建于1931年的岳英小学,由贵阳湖南同乡会择址,将地处昔日梦草公园和飞山庙一侧鸭子塘的周氏三忠祠辟为小学学堂。据说命名“岳英”,为育教岳山英才之意,而正因为有岳英小学也才有了岳英街(路、巷)之名。就是到了五十年代,也还有很多老人把岳英街一带喊叫鸭子塘的。
岳英街的路面全是石板铺就。不规则的石板十多厘米厚,大的条桌样大小,小的只比凳子大不了多少。时间经年,石板被行人踏踩得光光的,滑滑的,一场大雨过后石板显现出其本色,青的、红的、白的、黄的、杂色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巷内多支巷,大一点的支巷住有二三十户人家,人们俗称“弯弯头”,有叫“大弯弯”、“小弯弯”的;有照门牌称“某某号弯弯”的。那些小支巷有的只住几户,有的还只有一户,袖珍得只能一人推着自行车过。巷子里的人家有当街住的,还有很多是住在朝门里。朝门当街,里面为院落,人们称为“院坝”。院坝里一般住有好些人家。深的院落有一进两进三进的,前前后后,楼上楼下住有好几十户,西面院落的后院可与飞山街或延安路自来水公司、金沙坡相连;东面的同公园路的清平巷毗邻。
朝门有的挨着,有的却相隔一段院墙。有些院墙由较规整的石垛加青砖砌成,高大厚重。有的则为毛石垒就,而有的就是简单的土墙。在恰好两边都是院墙的路段,只正午的太阳才照得到街面上。在有月色的夜晚,可谓自非亭夜分不见曦月,月光斜照在院墙上白如寒霜,在月光照不到的阴影里似觉阴森,若有小猫小狗倏地窜过,会叫人不寒而栗。
朝门式住宅在贵阳是十分典型的民居建筑。朝门一般为檐瓦下的两扇大门、腰门和门槛组成。门内就是院坝,人们的住房围圈着院坝,房门也都向着院坝。院坝多为石板地,大的有上百平米,小的也有几十平米,是院内居民休闲、聊天、纳凉、交往和小孩游玩的基本单元。住户的厨房、储藏室、茅房一般设在后院,有狭小的过道与前院相通。院落里的房屋为相邻的几幢两层楼房组成,多为青瓦木排屋结构,板式楼梯设在房屋的侧面或后面,有木制走廊相连。
有的院落,正对朝门的一幢房是正房,一般为主人家居住,底层正面是堂屋,作供奉祖上的神龛兼作待接宾客的客厅之用。堂屋的两侧为厢房用作居住。侧面、后院和再后院的房屋,在主人家住不了,又不愿闲置的情况下出让或租赁给他人居住。这样,不论院落大小,住户多少,大家就成了每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相濡以沫的邻里邻居。
岳英街巷子里的居民除了市民阶层的贫民、店员、小贩、小职员,小商人、小学教师和手工业者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达官士绅。他们的院落独门独户,门前一般有数级的石阶,进了朝门就是敞亮的院坝,有的人家还有照壁或鱼池。院落里几进院子均是平整见方石板铺地,每进院子都有正房、厢房或侧屋,可谓庭院深深。庭院的墙边地角都种有花草果木,或搭有藤架,有高大的芭蕉树阔叶或纤细的翠竹枝条,以及藤蔓花卉伸到高墙之外,彰显着院内主人的殷实和富足。
这样的庭院若为整幢的西式小洋楼的,大门亦为西式,门扇多为拼花木,结实厚重。楼房为砖木结构,遮檐大方瓦。主客厅多是小块玻璃落地门,门头窗台线条明快,楼上露台、百叶窗十分雅致、显得温馨可人。客厅里装潢摆设或西或中。纯西式的有复式扶梯上楼,楼上有护栏走廊过道通各房套间。主人一家居住主楼正房。后院为储藏室、厨房、茅房等生活附属设施和佣人等雇用人员的住房。院内都有水井可供全院生活饮用。
说到水井,岳英街可是掘地即可见水,很多朝门院落人家都有水井,而一些当街人家就在家里角落处,随意在地上开个孔就有清冽的泉水汩汩上涌。难怪此地旧时名为鸭子塘是也。
岳英街因岳英小学得名,说岳英街先得说岳英小学。
贵阳市岳英路小学地处岳英街下中段。校门是原周氏三忠祠的大门,为三叠式翘檐的牌楼式样。牌楼有三个门洞,中为主门,大于两侧的次门,门头呈圆弧状,门为木质且厚重。主门进校过传达室即学校大操场。大操场有升旗台,墙边有水井一口。
据说四九年前这操场的中间是一堵高墙,墙这边是学校,墙那边是关押人犯的看守所,人们不时会听到墙那边传出刑讯人犯的叫喊声。
操场左面有一圆弧门洞通往中操场。中操场两边相对的两层楼房是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正面两边上了多级台阶有一石砌平台作师生讲演或文娱表演用。平台后面是学校礼堂。礼堂原是祠堂正殿,其神龛就改作了舞台。礼堂无门窗却有门框窗框,正中窗框上方悬卡车废轮毂钢圈一个,学校上下课听工友敲轮毂发出的洪亮响声为号。
礼堂两侧楼上楼下均是教室。礼堂后还有一小院,两侧也是教室,在之后上了些石级的高台上是一处封闭的小阁楼,类似寺院的藏经阁,时为夜校办公处所。往左后是后操场,立有爬杆、秋千等体育设施,学校厕所建在最后面的土坡上。墙后面就是原飞山庙庙址,时为市建设局。学校中操场左面还有一圆弧门洞往侧操场,操场不大,立有一架木制滑板梯供学生娱乐,侧面是开水房。
岳英小学建校之初主要接纳湖南会馆成员子弟入学,教师和学生以湖南同乡居多。学校虽为私立,但仍实行新学制,教授新学教程。
进入五十年代,学校转入公办性质,为贵阳市文教局所辖,教职工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三面红旗”时期,在勤工俭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口号下,青年教师带领六年级的大龄学生垒起了小高炉通宵达旦地炼钢炼铁;五年级的师生也架起火炉熔炼废铝,翻砂铸造铝制器具,并捡拾破布破麻袋蒸煮“人造棉”;四年级学生踩煤粑,还掏来大粪架大铁锅熬炼所谓的“颗粒肥料”;三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制墨水做粉笔;一二年级学生年纪小就敲核桃仁,剥花生仁、葵花籽。整个校园成了一个个生产作坊,人们熬更守夜,到处热火朝天。学校名噪一时,出尽了风头。当第一炉“钢”出炉时还命名为“红领巾一号”,敲锣打鼓地向市委、市文教局报喜。 (待续)